清华北大学者“抢发论文”续:张生家违反道德规范
来源:澎湃新闻 发布时间:2015-11-02 11:50:46

张生家发表在《科学通报》上的论文截图。

  张生家发表在《科学通报》上的论文截图。

  11月1日,多个独立信源向澎湃新闻证实,北京大学已经完成对“抢发”论文事件的独立调查。北大调查委员会认定,清华大学此前正在引进的研究员张生家违反合作协议,违反道德规范。目前,北大已将该调查结果提交给《科学通报》(英文版)编辑部,要求其撤稿。《科学通报》(英文版)编辑部回复称,正在等待清华大学的调查结果,然后再决定是否撤稿。另外,清华大学决定停止引进张生家,不允许其入职,理由之一是他违反学术规范。

  但张生家10月23日在微信中向澎湃新闻记者表示,在挪威度假结束后,他将向媒体展示关键证据,证明自己的清白。

  到底有没有“三条协议”

  9月14日,张生家以通讯作者身份,以清华-北大生命科学联合中心为研究单位,在中国科学院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共同主办的学术期刊《科学通报》(英文版)(Science Bulletin)上,在线发表了标题为《磁遗传学:使用磁受体蛋白,用磁刺激手段远距离非侵入地激活神经元的活性》(Magnetogenetics: remote non-invasive magnetic activation of neuronal activity with a magnetoreceptor)的研究论文。

  该论文甫一发表,即遭到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研究员谢灿、以及北大和清华校方的质疑。清华、北大联合要求《科学通报》(英文版)编辑部撤稿。

  谢灿告诉澎湃新闻,磁感应蛋白基因MgR和对细胞进行磁感应刺激的仪器设备是谢灿实验室发现、鉴定和自主研发的,张生家在一个合作项目中从谢灿实验室获得了这些核心实验材料和仪器。根据既有协议,利用该基因、仪器完成的论文必须经谢灿同意、给谢灿署名后,才可投稿。但张生家未给谢灿署名,也未经谢灿同意,就私自投稿。在前述争议论文中,张生家还宣称,磁感应蛋白基因是他猜到(I speculate)的,是他发现的。谢灿认为,这一行为是对自己科研成果的剽窃,张生家违反既有合作协议,也违背了学术道德。

  据财新网10月31日报道,张生家称,除了前述谢灿提出的“论文必须经谢灿同意、给谢灿署名后,才可投稿”的两条协议,张生家也提出三条“协议”,内容包括谢灿同意张生家将磁遗传学相关的论文送审,同意在论文送审期间不将磁遗传学研究透露给其他人,谢灿也不得再与第二个神经科学家合作。所以,他和谢灿的非正式“协议”内容其实共有五条。

  但11月1日,谢灿向澎湃新闻否认他和张生家还存在前述三条所谓的张生家提出的“协议”。

  谢灿告诉澎湃新闻,张生家所谓的三条“协议”,完全是捏造,自己也从未答应过它们。“如果是协议,就应该很严肃、很明确地提出来,而且双方达成一致意见。比如,今天我们达成以下两点……但张生家没有这样说过。他是提过,像聊天一样提过,但我当时明确拒绝了。双方没有达成一致意见,怎么能叫协议?”

  谢灿表示,在此前的沟通中,张生家也没有重申过所谓的三条“协议”,更没有就这三条所谓的“协议”达成过任何违约条款。与此形成对比的是,谢灿提出的两条协议曾一再向张生家重申,张生家也多次表示会遵守。双方还就这两条协议明确了违约条款。谢灿表示,他曾告诉张生家,如果张生家违反这两条协议,谢灿会要求撤稿,甚至提起诉讼。

  撤稿需要学术委员会调查

  据中国科学报9月18日报道,清华、北大在发给《科学通报》(英文版)编辑部要求撤稿的函中已经表示,张生家违反了学术规范。该函指出:“张生家在有关争议调查期间,未征得有实质贡献的研究者同意,擅自向贵社投稿发表,违反了学术规范。”

  但一个多月后,截至澎湃新闻发稿时,《科学通报》(英文版)也未撤销该争议论文。

  10月23日,一位不愿具名的国际知名学术期刊主编告诉澎湃新闻,《科学通报》(英文版)编辑部关于撤稿的程序处理是规范的。撤稿是一个严肃的出版事件,学术期刊都会非常慎重。当然,如果是作者自己要求撤稿,那就比较容易操作,因为作者本人可以找出很多理由。但如果作者不同意,而学术期刊或其他人想撤销一篇已经发表的论文,那么就需要一个严格的考量,比如经过严格地证明,它有一个科学上的错误或者其他问题。这需要一个独立的调查,由调查委员会提供调查结果,然后再决定是否撤稿,而不是简单的一封撤稿信就足够。但学术期刊一般没有时间和精力亲自调查,所以会由研究机构、高校自己成立调查委员会,完成调查,提供调查结果给学术期刊。

  国内知名高校一位生命科学领域的教授告诉澎湃新闻,清华、北大校方发函要求撤稿,属于行政行为,使用的是行政权力,而论文出版遵守的是学术规范,撤稿属于学术范畴,需要独立的学术委员会调查后得出结论。

  还需等待清华调查结果

  11月1日,澎湃新闻从多个独立信源获悉,北大在初次要求撤稿未遂后,按照国际惯例,遴选了多位与谢灿、张生家均无合作关系的多个学科的学者,组成了中立的学术委员会来调查这一事件。

  澎湃新闻注意到,北大针对该事件的调查委员会由北大物理学院教授、北大副校长、北大科研部负责人、北大生命科学学院教授等人组成。

  10月9日前后,北大调查委员会已经完成调查,写出调查报告,认定张生家违反合作协议,违反道德规范,违反学术荣誉准则和高校对员工的管理制度。

  北大调查委员会基于以下理由,得出上述结论:张生家论文中的关键实验材料来自谢灿;张生家多次重申会遵守“不在谢灿的已投稿论文发表前送审合作论文,谢灿是合作论文的共同通讯作者”的协议,但仍然违反,其行为不道德;张生家拒绝向谢灿展示合作论文的关键实验数据;张生家8月份时向清华校方承诺,会继续遵守前述合作协议,但9月份就公开违反协议,违背承诺。

  11月1日,北大调查委员会的一位成员通过邮件告诉澎湃新闻,北大的调查结果已经正式提交给《科学通报》(英文版)编辑部,并已经得到答复。《科学通报》(英文版)编辑部称,正在等待清华大学方面的调查结果,决定是否撤稿。

  他同时表示:“我认为,清华大学方面能够做出正确的判断。”

  撤稿未遂后,清华也针对该事件展开了调查。截至目前,清华大学未公布调查进展。

  10月30日下午,澎湃新闻就此事分别致电清华大学党委宣传部及部门负责人、清华大学科研院主要负责人等,对方均表示不了解相关信息。

  张生家称将展示关键证据

  据财新网10月30日报道,张生家证实,他16日收到清华大学人事处的解聘信,清华给他一个月的申诉时间。但张生家称,解聘信信中未给出任何解聘理由。

  多个独立信源告诉澎湃新闻,他们已经从清华校方获悉,清华已收回此前提供给张生家的职位,不允许其入职,理由包括违反学术规范等。不过,张生家有权利向清华校方提出申诉,所以,目前的情况还不是最终结果。

  一位当事人告诉澎湃新闻,早在8月份,清华校方已开始制止张生家投出前述争议论文,但制止失败。

  8月23日,清华大学副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施一公通过电子邮件致信谢灿和北京大学相关领导称,“我已经正式告诉张生家:(1)文章必须有谢灿作为作者;(2)如果没有谢灿的同意,不能私自将文章送审任何刊物。张生家同意我的这两点要求。请大家放心,清华会严格按照学术道德规范要求清华的老师对待合作”。

  但始料未及的是,9月9日,《科学通报》(英文版)收到张生家的投稿,2天后,该期刊就正式接受了该论文,并在9月14日正式在线发表。

  更多精彩资讯>>>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