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北京11月2日新媒体专电(记者周宁 张漫子 熊琳)有人从电影《霸王别姬》认识了陈凯歌,有人在他的《黄土地》《孩子王》里看到中国电影界的风骨,还有人从《荆轲刺秦王》《搜索》中发现电影的商业与艺术可以兼具……
“一个国家的电影应该具备一些特征,它包含这个国家的现实和历史,对过去的回望、对将来的前瞻,包含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期望和梦想以及对幸福与爱的理解。”面对新华社记者,亲历文艺工作座谈会的中国电影家协会副主席陈凯歌有感而发,谈创作、谈产业、谈传播、谈未来,金句不断,透露着他对电影艺术的执着。
“电影工作者应当纯粹一点”
“卑鄙的手段永远不可能实现崇高的理想。”这是电影《荆轲刺秦王》中的一句话。
对陈凯歌而言,电影是崇高的,但不是所谓的“高大上”。他说,起初从事电影工作并非有什么高远的理想,就是出于对艺术的热爱。“做电影这事儿虽有困难,但令人痴迷,有无尽的乐趣,这是它的魅力所在。”
“电影工作者应当纯粹一点。”陈凯歌认为,电影的魅力首先感染你,你再通过电影感染观众。如果为了迎合受众而改变自己对艺术的初衷,那就会变得复杂。
“中国电影产业的飞速发展并未掩盖少数影片‘无灵魂’‘无情感’‘无方向’的‘三无’现实。”陈凯歌说,“浅薄无聊的创作在市场中不应有过高的占比。”
陈凯歌认为,中国电影市场仍处于从“看电影”向“欣赏电影”过渡的阶段。社会的安静、社会生活中的人内心的安静,是艺术产生的前提。“在浮躁的氛围中,艺术对人来说没有太高的价值。”
过“工业关” 更要过“质量关”
1995年,中国电影市场规模小、产出低,设备落后,年产出约10亿元。20年后的今天,我们的银幕数达23600块,票房(年产出)有望破450亿元。伴随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中国电影产值20年内翻了近50倍。
“照此发展势头,预计再过五年,中国电影将突破美国市场银幕数,成为全球第一大电影市场。”陈凯歌说,需要冷静的是,目前中国电影工业仍处于初级水平,工业化程度、技术水平、叙事方式等并不领先,“这些难关我们亟需逐一攻克”。
对中国电影泛娱乐化的问题,陈凯歌认为:“很难想象,付钱的观众走进电影院,是为了接受教育。观众花钱买娱乐、买放松,并不是错事。关键问题是,电影并非单一的娱乐产品,电影创作者、管理者加强引领尤为重要,在播撒娱乐的同时,不能把其他元素统统排斥。”
“电影不应单纯为商业指标让路。如果让高调宣扬拜金主义、历史虚无主义的‘烂片’抢占并替代兼具思想性、艺术性的影片,不仅对中国电影生态造成恶劣影响,而且对民族未来会造成潜在伤害。”陈凯歌说,中国电影在攻克“工业关”同时,如何突破“质量关”成为当前的重要课题。
谁说主旋律电影等于“无票房”“无影响力”?
对于“主旋律电影”这个概念,陈凯歌说:“一提主旋律,好像就等同于没票房、没市场、没人看、无影响。我觉得这是一种误导。”陈凯歌说,主旋律并不意味着索然无味,“这类题材的电影,需放下身段,尊重市场和艺术规律,转化‘讲故事’的方式,肯定能收到意想不到的市场反馈。”
他举例说,比如电影《阿甘正传》,从宏观角度、以一个人的生命经历展示美国的一段历史进程。它是写美国人民的,但你我都受到了感动,也从中获得了娱乐。
对于中国电影走出去,陈凯歌认为,首先要提高国产电影在本土市场的内容质量。“‘走出去’是自然过程而非人为过程。当你在本土市场的产业容量和质量得到极大提升时,当你可以和海外受众产生共鸣时,‘走出去’便会在潜移默化中开始了。”
更多精彩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