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届五中全会把“十三五”规划推上了新高度,对于政府部门和市场来说,深刻认识发展重大目标的内涵,准确把握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新发展理念,全力拓展制造业的升级新空间,把生态提升到文明的高度,至关重要。
梳理十八届五中全会透露的“十三五”期间中国发展的关键着力点,笔者认为有以下几大核心内容值得重点关注:
首先,会议强调“发展是第一要务”,明确提出“2016-2020年实现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的现实目标。那么,该如何理解“中高速增长”?有经济学家测算,要实现到2020年GDP比2010年翻一番的目标,“十三五”时期,我国年均经济增速需达6.5%。而李克强总理日前在中央党校演讲时也提到,中国政府从未说过要固守7%;前三季度增速6.9%可以认为达到了目标;中国若要实现全面小康,“十三五”必须实现年均增长6.53%。从国务院领导的表态来看,经济增速不太可能重回9%以上的高速增长,而在6%-8%之间的增长都应该算作中高速增长。如果增长质量提升、经济转型完成,速度降幅的容忍度就更大一些,长期来看5%的增长速度也是可以接受的;反之,经济增速可能就要高一些。不论从趋势还是从政策来看,可以确信,中国正在追求的是一种更加稳健的经济增长,这不是一种权宜之计,而是一种战略调整。
其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是单一的目标,而是一个系统的、复杂的、多元的庞大工程。此次会议明确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十大目标体系:(1)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2)到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即“两个倍增”;(3)产业迈向中高端水平;(4)消费对经济增长贡献明显加大;(5)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加快提高;(6)农业现代化取得明显进展;(7)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普遍提高,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8)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显著提高;(9)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10)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取得重大进展。这些目标里既有定量也有定性,各有侧重、相辅相成、互为补充、缺一不可,构成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五个方面的目标体系。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些目标不是反映居民生活水平的单项指标,而是反映整体提升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综合目标体系,是经济、社会、生态、产业、制度等多个层面的综合发展。
第三,“十三五”规划与过去规划的最大不同和意义深远的是系统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这正好契合了习总书记此前关于发展三大规律的论述:“发展必须是遵循经济规律的科学发展,必须是遵循自然规律的可持续发展,必须是遵循社会规律的包容性发展。”创新发展包括推动科技、产业、企业、市场、产品、业态、管理的创新。旧的“要素型红利”消失之后,新的红利只能是来自市场化改革和创新,从市场到政府,从硬件到软件,都涉及创新。协调发展包括加快欠发达地区发展,积极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和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如果没有统筹城乡,全面小康就难以实现。绿色发展包括科学布局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生态空间,扎实推进生态环境保护。把生态提升到文明的高度,这是中国的发展观念的重大进步。开放发展在于通过推进双向开放,培育开放型经济发展新优势,使对外开放水平进一步提高,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共享发展在于保障和改善民生。
第四,注重市场建设。无论大众创业还是万众创新都离不开市场建设。今后的发展重点,要转变为通过市场建设和政策激励,引导更多的投资、各种形态的创新创业活动的展开。所有这一切活动,都是以市场建设作为支撑来展开的。以金融市场为例,最大的问题是市场化程度不够,“中梗阻”太多,以致央行宽松政策的货币供应未能转化为对实体经济的融资支持。未来金融领域的市场化改革围绕放宽金融市场准入,今后社会资本成立民营银行可能更容易;金融市场定价,随着利率市场化和汇率形成机制改革,人民币的国内国外定价将会更加市场化;资本市场扩容,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还是会加快推进;金融业对外开放,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对外资开放资本市场等都会加大推进这些方面来展开。
第五,优化产业结构。需要避免的误区是,优化产业结构并不是抛弃传统产业,更不是一股脑地全部转向搞“互联网+”或者搞金融产业。实体经济、传统产业升级创新、发展服务业,仍然是中国未来五年产业发展的重要命题。
第六,制造业发展将是未来中国主抓的重点领域。忽略制造业就是忽略中国经济的脊梁骨。诚然,服务业可以提供比制造业更多的直接就业机会这点的确不假,而且后工业社会的第三产业占比增大也确实是世界趋势,但产业的升级进步、科技的革新、经济质量的提高,都要仰仗制造业的脊柱地位来实现。世界上的经济强国如德国、日本、美国等,都拥有强大的工业体系和制造能力。中国这个“世界工厂”,强化制造业还有很大的空间,比如沿海地区发展先进制造基地和经济区,将着手重大产业选择、重大项目安排和重点区域布局。
第七,在中国经济 “三期叠加”阶段,还有一重因素严重制约着经济发展——从长期看,人口压力是最难绕过去的一道坎,将持续施压经济从要素驱动向生产力驱动的转型。人口红利窗口关闭,人口老龄化将显著改变资源在消费与储蓄之间的配比,消费上升、储蓄下降,进而导致投资增速下滑,投资拉动型的经济增长难以持续。因此,人口政策调整会对未来中国整体发展格局产生重大影响。
十八届五中全会已把“十三五”规划推上一个新高度,对于政府部门和市场来说,准确把握新发展理念,深刻认识重大目标的内涵,至关重要。
(□周子勋 作者系资深宏观经济评论员)
更多精彩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