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显堂:我国经济对货币刺激为何有麻木症?
来源:中国经济周刊 发布时间:2015-11-03 08:48:03

  自2015年10月24日起,央行下调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和存款基准利率,以进一步降低社会融资成本。其中,金融机构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下调0.25个百分点至4.35%;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下调0.25个百分点至1.5%。面对这一刺激,市场似乎没什么感觉,“央妈”的一番苦心也似乎没有获得相应的回应。

  在中国经济步入下行周期以来,央行频频出手,采用公开市场操作与利率调整等多种手段释放流动性,期待通过宽松的货币政策刺激实体经济增长。但市场的反应却非常麻木,流动性依然不足,实体经济的“饥渴”状态没有得到根本的改善。

  难道是刺激不足吗?据世界银行统计,截至2014年12月,中国的广义货币与国内生产总值的比率已达193%,远高于绝大多数发达经济体,即便是实施货币量化宽松政策之后的美国,该比率也维持在低于90%的水平。因此,从总量而言,我国的流动性环境应该是非常宽松的。

  今年以来,央行已经多次降准降息,但流动性并没有明显改观。人们都在问:钱到哪儿去了?其实,广义货币与国内生产总值的比率就是货币流动速率的倒数,货币供应量过高实际上也意味着当前的货币流动速率过低。因此,流动性不足的问题,本质上就是沉淀的钱太多了。那钱究竟沉淀在什么地方了?

  事实上,钱沉淀在了“僵尸”企业,而有不少“僵尸”企业还是国企。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

  首先,地方政府往往为保证处于“僵尸”状态的国企“僵而不死”,便以政府隐性担保的方式促使银行放贷给这类国企,这就使得其能够以更低的资金成本获得更大规模的外部融资,一些“僵尸”国企成为沉淀信贷资金的无底洞。

  其次,一些银行的信贷部门为防范道德风险,宁可给“僵尸”国企放贷,也不愿给民营企业放贷。因为给民企放贷,一旦出现风险,那就可能承担道德拷问,被质疑有私下交易。银行自然不愿意承担风险去为民营企业放贷,更别指望为小微企业放贷了。而给国有企业放贷,银行,尤其是国有银行承担的短期风险就很小,即便出现了风险,那也是公对公,甚至采取贷新还旧的模式来维持恶性循环。这导致我国金融资源错配比较严重。

  我国经济对货币刺激政策的“麻木症”,本质上是广义货币与实体经济脱钩现象日趋严重的表现,导致广义货币增速与国内生产总值增速、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增速之间的关联性大幅降低。在这种情况下,用广义货币增速这个中介指标来调控宏观经济,其效果必然有限。

  要避免实体经济陷入信贷资源错配循环的“陷阱”,并使“沉淀”于“僵尸”企业的信贷资源重新进入流动状态。一方面要进一步加大金融改革的力度,不仅要让信贷资金向优质企业、小微企业流动,而且要推动资产证券化,改变金融资产结构不合理的状况。另一方面要进一步加大国企改革力度,尤其是对“僵尸”国企,要进行破产重组,决不能使其继续成为沉淀信贷资金的“黑洞”。

  更多精彩资讯>>>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