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与经济是共存共生的关系。作为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中国过去四年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1/4,经济总量约占全世界的13.4%。与此同时,中国也在“十二五”期间坐稳金融大国的位置,金融业在规模、效率及国际化等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十三五”建设金融强国正当其时。
在内部管理提档升级的过程中,中国金融业分享了治国理政方面积极有益的成果,特别是在依法治国、践行“三严三实”等方面,不断接受洗礼并得到升华。值得一提的是,中国政府采取一系列措施,遏制股市恐慌情绪,避免系统性金融危机的爆发。通过防范可能发生的系统性金融风险,中国金融业也在锻炼了队伍、纯洁了组织、积累了经验的同时,为国际同行展示了负责任大国的形象。
中国党和政府、金融监管当局以及金融机构在“十二五”期间展示出的实力与水平、责任与担当、专业性与前瞻性,为“十三五”期间的金融发展奠定了基础。中国金融业已经在更加注重经济增长的质量效率以及可持续性方面取得共识,并且正在围绕这一共识调整发展战略,也在根据发展战略不断聚集人才。
尽管中国金融业在人才上已经充分做好迎接挑战的准备,但通过国际比较不难发现,转轨经济体的金融体系改革都必然面临数个难关。如果没有强有力的举措,不下壮士断腕的决心,不解决财务不健康等问题,金融体系将很难存续。
幸运的是,新常态下,新的经济增长点正在孕育并如雨后春笋般不断破茧而出,为中国金融业的发展注入动力。“三大产业”“三驾马车”的比重变化,“保持中高速增长”“迈向中高端水平”的明确目标,使得经济运行态势总体向好。亚投行的金融新范式诠释了世界新金融的发展趋势,“一带一路”用合作共赢模式谱写了国际经济的鸿篇巨制。
“十三五”期间,中国金融业对内即将承担的重要任务包括为经济增长、结构调整、产业升级、市场化以及解决环境问题等提供强大的资金支持。“十三五”规划的重点是促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为此,金融业应该提前介入,早做准备。
中国金融业的对外战略包括:人民币国际化、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推进、人民币离岸市场建设以及金融支持企业“走出去”等。具体举措有当前正在运行的丝路基金和已经筹备的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也有人民币加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特别提款权(SDR)、人民币升级为国际主要储备货币等等。中国金融业必须顺应中国经济深度融入世界经济的趋势,其中最为重要的是:提高中国在全球金融治理中的制度性话语权,构建最广泛的利益共同体。
未来五年,中国将建设一个高效、稳健、开放的金融体系,实现由金融大国向金融强国的转变。这个目标不但必要而且可行,一定能够达到。▲(作者王衍行: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中国银行业协会原副秘书长、博导)
?
更多精彩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