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04日讯
见习记者 方海平 证券时报记者 朱凯
瑞士信贷将其一年一度的“中国投资论坛”首次挪到上海,印证了瑞信大中华区副主席袁淑琴所言非虚。她说,瑞信的业务战略中,亚太区越来越重要,而中国则是重中之重。
不过,袁淑琴对于中国证券市场目前的情况很不满意。11月3日她向证券时报记者表示:“中国证券市场发展了二十年还停留在这个阶段,十分可惜;作为全球第二大证券市场,继续这样下去绝对不行!”她透露,在批准QFII某些项目时,实际还会受制于某些“不成文”的条件限制,这一状况应尽快改变。
实际上,袁淑琴2012年加入瑞士信贷之前,在瑞银证券(UBS)有过长达18年的工作经历,并长期担任该机构中国证券业务主管。她亲历了2003年中国第一次设立QFII(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时,其所在机构瑞银证券抢到“第一单”时的一幕。
尽管如此,袁淑琴对这十多年来中国QFII市场的进展仍极不满意。在谈到引入海外机构以及设立QFII以及RQFII(人民币合格境外投资者)时,袁淑琴认为中国政府对于这一外资机构开放的步伐,过于迟缓。她说,2003年我国首次推出QFII以来,十多年中,在政策上几乎没有实质性进展。提起当年的“第一单”与现状的对比时,袁淑琴表示“难过”。
她说,QFII与RQFII是中国引入外资的最佳渠道。中国政府在过去的十年中没有将其充分利用起来。作为外资机构,瑞信也强烈表达了对中国更大幅度放开外资准入的期待,以及迫切希望更多和更深入介入中国证券市场的愿望。
“这些话,我说了十年,今天还要说,以后也还会继续说下去。”袁淑琴对证券时报记者表示。
包括瑞银、瑞信等在内的外资机构,为何如此青睐中国市场?对于QFII这一最主要的进入方式,外资机构究竟看重什么?毫无疑问,作为新兴市场经济体中最有活力和潜力的地区,在中国从事投资,不仅可以获取丰厚的利差、汇差,而且相比欧美日等逐步陷入低迷的经济,中国相关以人民币计价的资产,无疑仍有巨大的升值空间。
海外市场较低的资金成本,进入中国套取利率与汇率双重“无风险收益”,以及包括房地产市场等在内的相对更有吸引力的资产增值空间,或许就是外资机构一直呼吁“中国进一步放开QFII及RQFII”的根源所在。
但袁淑琴指出,中国的QFII和RQFII制度,仍有许多矛盾和问题。如门槛高,在准入上仅有极为有限的放松,仍存在非常严格的限制,尤其是在批准某些项目时还要受制于某些“不成文”条件。相比之下,沪港通算是个幸运儿;再如申请程序复杂,虽然监管机构在这方面进行了一些改革,但仍需要1-2个月的过程,而且结果并不明朗,没有大的突破;还有诸如税务问题等,也一直没有得到解决。这一点或许是得益于沪港通的实施,目前相关税收暂停,但并没有明确的书面规定。
袁淑琴不忘强调引入海外投资机构的必要性。她反复说,引入海外投资人进入中国市场,有利于引导国内证券市场成熟的价值投资理念。引进高质量的海外机构,除可以提升国内市场的海外影响力外,还可以学习他们的风险管理与投资研究理念。袁淑琴说,这对于人民币国际化的推进也至关重要。
除此以外,袁淑琴还对记者表示,中国证券市场百分之八、九十以上都是散户,而散户总是以赌徒心态来玩投资,将证券市场搞成了一个大赌场。袁淑琴认为,中国证券市场亟需机构化,但相关进展太慢了。相反,“机构的散户化”则非常迅速,“很多机构其实就是一个大散户!”
中国政府在过去二十年间,对证券市场做了不少改革,在袁淑琴看来,这些改革主要集中在一级市场,大多是针对上市公司的;而在二级市场上,则几乎没有任何有效的措施。她提了两点建议:第一,在技术上,中国两个证券交易所的交易技术,已达到了世界一流;但是市场参与者尤其是散户的交易,实在一块薄弱环节,需要更全面的投资者教育;第二,在交易品种和手段上,我们的进展太缓慢了,金融期货市场至今只有一个大的、指数类的交易品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