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金融报:该担心的不是中国经济放缓
来源:国际金融报 发布时间:2015-11-09 10:37:01

英国央行也开始担心了。在近日公布的季度通胀报告中,拿出一个章节来讨论中国经济放缓问题。“中国经济增速放缓会对英国经济造成怎样的影响?”英国央行这样担心。

美联储担心得更早。在9月的FOMC会议纪要中,美联储罕见地五次提及中国。美联储主席耶伦更是在记者会上表示,美联储尤其聚焦中国和新兴市场的风险;甚至这一风险已影响到美联储的加息决策。

美英央行都担心中国经济放缓波及自身,我们则对放缓本身给予更多关注。早在年初中国就定下了7%的增长目标,三季度6.9%的数据发布前,李克强总理更是在经济形势座谈会上为经济增速“仍能保持7%左右”解释,认为就业比较充分,“总体处于稳中趋缓、稳中向好态势”。

总理的态度很客观。既不回避中国经济面临下行压力、面临严峻和复杂经济形势的现实,又不一味悲观失望,对中国经济的亮色给予充分阐释:新动能“咄咄逼人”、新型城镇化潜力巨大、互联网+“双创”+“中国制造2025”或催生一场“新工业革命”。

中国政府可能还没顾上把总理的这些判断抄送美英两国央行,不过两国央行还真值得找来一读。这既可以更充分地了解中国经济现状,又可以有一个更中肯的态度判断中国乃至世界经济的未来。比如,日本央行行长黑田东彦就对中国正在做什么进行充分了解后给出了比较客观的判断:中国经济硬着陆的风险极小,因为决策层意识到有必要在刺激短期经济增长的同时推进长期结构性改革。

耶伦担心的是中国和新兴市场风险及溢出效应,英国央行同样担心会对其带来哪些影响。中国市场只占英国出口的3%,直接影响较小,英国央行仍担心其他贸易伙伴国会因此而减少对英国的需求,或者通过金融渠道影响英国。尽管中国经济可能不用两国过度担心,这些态度仍透露出全球经济一体化下“一损俱损、一荣俱荣”的现实。任何只顾一己之私的经济决策,都可能面临“杀敌一千、自损八百”的困境。

对这段话的更进一步阐释是,有着10万亿美元体量的第二大经济体,既面临着全球经济持续减速、主要国家去杠杆、美联储加息和排他性的自贸协定等外部性风险,也会因自身经济的减速而给世界其他国家带来“麻烦”。中国经济已与世界经济深度融合。中国需要在考虑经济发展的同时,关照到自身的溢出效应;世界尤其是主要发达国家亦需要照顾到中国的发展,排他性的贸易政策和人为的隔阂在给别国带来麻烦的同时,也会进一步拖累自身的发展。

历史多次验证着这看似简单的道理。1997年的亚洲金融风暴,中国以自身的牺牲力挽狂澜,稳定了亚洲各国经济,进而稳定了世界经济;2007年开始的美国次贷危机,中国更是出手援助,避免了危机的更进一步恶化,这点,当年的美国财长保尔森等政要更是在著述中加以褒扬。然而,由次贷危机肇始的这波金融和经济危机持续到今天,不少国家仍陷在泥潭中,则为我们所始料未及。

当我们担心别国经济风险会影响到自身时,恰恰忘记了对自我的检讨。当次贷危机风险减轻时,世界说好的抱团取暖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相互诘难与排他性的经济政策,保守代替了开放,分歧排斥了合作。说好的IMF改革止步不前,带着强烈排他性烙印的TPP、TTIP迅猛推进。戮力合作尚且存在诸多困难,强化分歧则只会加大分歧。只是不知当美英央行担心别国危机波及自身时,可否想到这些。

更多精彩资讯>>>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