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良率破“2” 上市银行陷困境
来源:国际金融报 发布时间:2015-11-09 10:49:01

东方IC图

“现在银行的人事部办公室内有一个大盒子,专门用来存放辞职员工的辞职信以及相关离职手续,离职的员工只要过来人事部报名字,出示证件,就可以拿好相关材料离职。”某国有银行基层员工李铁(化名)对记者说道,“近期,辞职的人太多,银行为了简化手续,减少人力,推出了这种方式。”

据了解,截至2015年9月末,16家上市银行不良贷款余额达9079.79亿元,较年初新增2396.44亿元,已经接近2014年全年新增量。其中,农行不良率达2.02%,在维持数年低位运行后,不良率首次突破2%;紧随其后的招商银行不良率为1.6%、兴业银行不良率为1.57%;另外三家城商行不良率维持在1%以内。随着上市银行三季报披露收官,不良资产进一步恶化的狂澜几乎难以逆转,这已经是不良贷款率连续第九个季度上升。

上海财经大学金融学院教授奚君羊在接受《国际金融报》记者采访时提到,前段时间是银行高管纷纷跳槽,现在是基层员工排队辞职,这些现象都表明现在银行的日子并不好过,而这种日子将会持续很长一段时间。

“由于宏观经济环境的影响,现在信用风险扩散蔓延有所加快,风险正从产能过剩行业向上下游产业链扩散,银行很多款项无法收回,不良率上升,银行只能靠增加存款以及减少成本来挽回损失,增加存款则意味着银行员工业绩压力有所加大,减少成本则意味着银行以前很多的福利不会再发放,这两个也是基层员工纷纷辞职的主要原因。”奚君羊分析说。

2015毕业季已经结束,2016毕业季招聘刚刚开始,很多有志投身银行业的毕业生都感到疑惑。上海财经大学金融学院学生孟杰(化名)担忧地说:“现在的银行业上至高管、下至基层员工均出现离职潮,这是否意味着中国银行业已经进入萎靡时期?这样的情况还会持续多长时间?银行业的拐点到底在哪里?面对职业的选择,我们应该如何抉择?”

不良率破“2”

“为什么要离职?原因很简单,我半年前就已经想要辞职,但因为各种原因拖了一段时间。近期,三季度由于不良率的飙升,银行工资再一次减少,这已经是第三次降工资了。另外,业绩压力更大了,我不得不辞职。”李铁对记者说。

数据显示,截至今年9月末,16家上市银行的不良贷款余额达9080亿元,比2014年末增加2048亿元。

其中三个“危机点”引起关注。第一,9月末农行不良贷款余额达1791.58亿元,成为首家不良率突破2%的上市银行,银行不良贷款率首次攀升到临界点2%以上;第二,在不良贷款变动趋势方面,仅有宁波银行不良贷款率略降0.01个百分点,其余15家银行的不良率均持续攀升;第三,部分股份制银行资产质量恶化的速度超出市场预期。以兴业银行为例,截至9月末,其不良贷款余额为274.87亿元,不良贷款率1.57%;而在今年上半年末,其不良贷款余额为222.03亿元,不良贷款率1.29%。其不良贷款余额上升了23.8%,不良贷款率更是蹿升了0.28个百分点。

奚君羊表示,数据体现的不良贷款率水平现阶段已经很高,但如果将被挪至表外的不良资产纳入统计,中国银行业的不良贷款真实水平可能还要高。

另外,据招商证券、中银国际等券商机构分析师测算,兴业银行和平安银行第三季度不良净资产形成率已超过3%。

对此,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副院长赵锡军认为,当前我国商业银行的不良率平均来讲还是不高的,但2%是一个比较重要的分水岭。在他看来,银行不良率在2%以下都属于比较健康的状况,除了个别银行,当前商业银行总体的资产质量还是处于健康的状况。如果个别银行不良率偏高且超过2%,则需要及时采取完善的风控措施。

奚君羊则认为,单独看不良率的上升并不能反映实际问题,银行业真实的情况要看利润率与不良率的差值,可以说收益能否覆盖风险是银行包括各类投资的盈亏平衡点和投资决策最重要的依据,不良贷款是否已经超越临界点才是真正该关注的重点。最令人忧虑的应该是不良率上升的同时,各大银行的利润增长率也在下降。

银监会披露的数据显示,2015年前三季度,四大国有银行净利润增速均下滑至1%以下,其中,中国银行三季度净利润首现单季负增长;股份制银行利润增速明显分化,最高与最低增速相差6倍之多,这是上市银行首次出现季度性下滑,给银行业绩亮起“红灯”。

“虽然现在不良贷款率逐步攀升,但是总体来说银行还是盈利的,大部分资金被放到坏账准备金里了,这才是导致利润下降的最主要原因,这对银行经营的安全性应该说影响不大。”奚君羊在谈到银行不良率上升带来的风险时谈到。

但值得注意的是,有财经媒体在梳理存贷息差时指出:2014年以来,经过央行6次降低利率后,目前银行存贷款利差大约在2.5%左右。一般情况下,在发放贷款的过程中,人力等各种操作管理成本在1%左右。存贷款税前毛利润率大约在1.5%,不良率超过2%以后,利润回报已经不能覆盖风险损失了。如果事实真的如此,银行业需要进一步警惕信用风险。

“商业银行不良率开始呈上升态势,和经济形势密切相关。国家统计局此前公布了前三季度GDP增长数据为6.9%,这是我国GDP增速时隔六年来再度破七。从目前这种情况看,宏观经济在2016年还会维持6.5%左右的稳增长的状态,考虑到银行贷款的滞后性,即便是未来一两年实体经济复苏,不良率的反弹将会持续更长的时间,保守估计至少会持续到2016年上半年,但这并不代表着银行业的风险已经处于不可控制的状态,总体来说,银行业风险还是处在可控状态。”奚君羊表示。

降低不良存量是首要

在利率市场化进程倒逼下,净息差持续收窄的商业银行在谋求转型的同时,也要做好与不良资产“相处”的长期准备。一般而言,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处置可以通过清收、核销、重组、转让,以及资产证券化等手段化解。

根据有关数据统计,截至9月末,有11家上市银行拨备覆盖率低于200%,而其中降幅最大的是兴业银行,比6月末下降31.57个百分点,其次为农业银行和平安银行,分别下降20.69和16.06个百分点。值得注意的是,中行拨备覆盖率最低为153.7%,工行则为157.6%,逼近银监会规定的150%的红线。

一位业内人士表示,中行拨备覆盖率153.72%,环比进一步下降3.65个百分点,预计未来通过调节拨备缓冲利润的空间已不大。同时,报道还表示,不良率不断攀升在一定程度上侵蚀了银行业的利润。

另外,通过处置和消化快速增长的不良贷款,会对原本已经出现下滑的银行业绩造成进一步挤压。在这种背景下,资产证券化成为盘活不良资产、改善银行流动性的一个有效途径。

对此,奚君羊认为,下调拨备率实际上是一个数字游戏,只是账面变得好看了,利润变多了,拨备项钱变少,实际上钱并没有多,通过下调拨备率可以增加资金流动性,而资产证券化性质虽然和下调拨备率不一样,但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增加了银行的流动性。值得注意的是,不良资产不代表就是坏账,还是有收益的,通过证券化可以回收更多的钱,投资到更多好的盈利项目上去,给了银行更多的选择机会,这对于银行是有利的。另外,对于投资者来说,也可以是双赢的状态。

中国社科院金融所银行研究室主任曾刚则认为,面对升高的商业银行不良率,现在银行自己能做的很少,可以尝试继续加大拨备力度,加大资本充足的准备和对坏账的核销,尝试和资产管理公司交易以及不良资产证券化等,这在一段时间内可以起到降低不良率的效果。“但是最根本的还是我国宏观经济怎么能尽快企稳增长,实现尽快回升。要知道商业银行不良率提升,本身是因为经济下行导致信用风险上升。”曾刚表示。

控制不良增量是底线

下调拨备率、不良资产证券化等途径能够有效地改善银行的流动性,主要依靠的是减少银行不良资产的存量,与之相对的,“企稳”或者说控制不良增量也是银行迫在眉睫需要做的事情之一。

标准普尔金融机构评级资深董事廖强表示,当前仅仅是此轮信贷风险释放周期的开端,未来2-3年中国银行业不良资产将持续攀升,目前甚至连上半程都尚未走完。他认为,此轮信贷资产质量下行周期会呈现出三波明显的浪潮:第一波浪潮主要表现为出口和批发零售业部门,不良资产主要集中在股份制银行,从区域看,大部分不良资产分布在东部沿海地区;第二波浪潮现在正在全面展开,是产能过剩制造业带来的信贷损失;第三波浪潮表现为主要以房地产行业为标志的信贷损失,这波冲击现在尚未出现,虽然市场上很多房地产企业出现了资金周转困难,但是他们依然能够通过出售项目获得回款,目前地产行业不良贷款仍然维持在非常低的水平,不过这并不代表房地产行业没有问题,房地产行业信贷危机一旦爆发,这种尾部风险对银行业的打击将非常致命。

按照上述“三波浪潮”的判断,目前中国银行业尚处在风险释放的开端,可以预见的未来数年,中资银行业将面临严峻的资产恶化压力。这时,如何控制不良增量则是银行的首要任务。

实际上,由于不良贷款率的上升,银行的贷款考核已经日趋严格。业内人士告诉记者,为了避免出现不良贷款被罚,一些银行业务人员已经不愿做新的贷款,或者被系统限定不可以再次申报新的贷款项目,严厉的控制手段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不良贷款的比例,但这是一把“双刃剑”,员工会因为害怕罚款不愿意做新业务,一方面会导致银行本身盈利减少,另一方面也会降低员工自身的绩效与薪资,间接增大了员工离职的可能性,于是出现了文章开头的那一幕。

反过来看,如果银行严格按照风控机制放贷,那么,即使有部分贷款确实收不回来,也不至于轻易出现不良贷款相隔半年多就猛增三成的情况。很显然,今年以来面对经济下行的不良局面,管理层面加大了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力度,银行贷款持续增加,也是造成不良贷款猛增的一个客观原因。

控制不良贷款增量不仅仅是银行的事情,我国的商业银行曾长期受制于地方政府的指挥棒,导致不良贷款难以消除,这种情况在稳增长的压力之下是否会死灰复燃,从而推高银行不良贷款,更是需要警惕的。包括监管部门在内,对银行业不良贷款猛增也应该高度重视。

银行需引入周期管理

“银行没有防范措施,没有根据经济周期走,这也是导致银行不良率飙升的重要原因。”奚君羊指出,“当前主要商业银行还是面临着宏观层面经济周期的问题。目前整个实体经济还处于调整当中,从GDP增长速度破七来看,尽管该数据还在目标区间,但是今年GDP的增速已是近年来表现比较差的一个时间段,这其中面临的过剩产能遭遇淘汰,给银行造成相当大的压力,过剩产能可能包含银行信贷在里面,所以如果过剩产能要淘汰,相似企业要关闭,在这种情况下,银行应该学会引入周期管理。”

什么是周期管理?奚君羊解释道:周期是指经济周期,是指经济运行中周期性出现的经济扩张与经济紧缩交替更迭、循环往复的一种现象,银行业和宏观经济息息相关,银行业应该看经济周期的“脸色”配备相关的管理计划,对宏观经济周期进行预警。

另外,不良率的持续上升,民营银行以及互联网金融的步步逼近,也在昭示着商业银行需要进一步改革转型。

“其实,从实际情况来看,各大银行的转型已经初见成效,但也需要进一步推进。”奚君羊表示,“如果不是银行在逐步改革转型,银行整体受到不良贷款率飙升的影响比我们现在看到的更大,更广泛。”

实际上,银行内部已经出现很多改革举措。例如,很多银行在探索股权结构的优化、试图通过设立子公司的方式重构治理框架,还有酝酿推行员工持股计划。工商银行前行长杨凯生就曾表示,加快转型是银行下一步改革的重点,主要集中在调整资产结构、盈利结构、渠道结构,降低信贷资产在总资产中的比例等方面。

赵锡军认为,总体来看,商业银行不良率升高跟当前宏观经济面临的环境确实有联系。但他同时表示,这也和每个银行所做的经营管理的战略有关系,一方面,大家都要关注宏观经济形势的变化所带来的压力;另一方面,每家银行要把握好自身的发展战略,特别是加强在风险防控方面的能力。

普华永道6月份发布的研报称,商业银行既要承受经济放缓的压力,又面临行业的竞争与变革,可谓拐点已过,真正的考验到来。

那么,拐点真的已经过了吗?恒丰银行研究院执行院长、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客座研究员董希淼表示,在经济下行周期,不良贷款“双升”现象实际上是可以预见到的,实际上也可以看作是银行为经济转型和部分行业去产能化“买单”。目前,还很难判断拐点将在何时出现,短期内“双升”趋势还会持续。

奚君羊也认同此观点:“现在谈拐点还为时过早,或者说未来银行业不会出现明显拐点,如果银行业要出现拐点,就代表着宏观经济也要出现拐点。但是就现状来看,宏观经济的情况更可能是软着陆,增速降到6字头,这样看,银行业的表现也不会出现明显的拐点。”

不仅银行自身要防范金融风险,监管机构更要如此。此前,银监会相关人士对媒体称,对当前不良贷款的水平和趋势,监管部门是有预判的。目前监管部门按月、按季、甚至是按旬来监测银行业金融机构不良贷款的变化,还会对银行业不良贷款的整体状况做压力测试,以判断不良贷款的整体风险。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虽然有一定上升,但相比国际上大银行的平均不良贷款率,还是比较低的。而且目前整个银行业的盈利还保持着一个正增长的状态,同时整体的拨备覆盖率和拨贷比也相对充裕,整体风险可控。

更多精彩资讯>>>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