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万没想到,太平洋这边的降价还把太平洋那边的股价一起降了。
止步千亿的“双11”或多或少有些不甘心。虽然顺利完成了800亿元的预期目标,但刷新纪录的912亿元销售额却并没有给阿里带来股价的大涨。阿里的股价当天开盘后便出现下跌,跌幅一度超过3%,最低达到78美元。截至昨日收盘,下跌了近2%。
很容易让人想起去年,在美上市仅两个月的阿里第一次用“双11”向世界展示了中国消费者的强劲购买力,而美国投资人也用真金白银给予回报,在“双11”后阿里巴巴的股票顺势冲上120美元的高点。
相比去年同期的571亿元,今年阿里“双11”销售额同比增长将近60%。而在“双11”到来这几天,阿里巴巴的股票却在下跌,消费者买买买的实力还在增长,不再兴奋的股价开始反映出投资者对阿里增长前景的隐忧。
作为阿里上市后的第二个“双11”,资本市场显然没有了第一次的新鲜感,取而代之的是对“双11”实际价值怀疑加深,增长基数不断刷新,盘子越做越大,增长倍率的攀升势必面临更大的挑战。
从消费者自身层面看,“折扣”催生的特定时期消费,很有可能打乱原本正常的消费计划,从而透支了消费者很长时间的购买力,在需求恒定的前提下,这更像是拆东墙补西墙的消费策略,难免被指为一场虚假繁荣。
而对于品牌商来说,这场折扣战打得也并不轻松。鱼和熊掌必舍其一:如果参加这样的活动,马力全开备足大量现货的同时还要拿出大量资金在各种展位、直通车投放广告;如不使用虚假定价的“猫腻”响应平台降价,只能靠薄利多销赚点蝇头小利。
“双11”确实做大了电商平台的销售额,但给参与各方带来的利润增长是极为有限也是不争的事实。本是一手不太赚钱的牌,为何阿里还在卖力打,无非是网罗投资者信心。然而,华尔街的信心终归见于实打实的公司利润。
随着中国经济逐步放缓以及大城市的市场逐渐饱和,“双11”也从七年前的淘宝促销日演变成消费狂欢节,但阿里巴巴的海外电商扩张却并不顺利,马云的野心是通过服务超过1000万海外小企业,让阿里巴巴集团的海外营收占据公司半数,而实际今年3月他在Twitter账户表示,公司当前来自于海外市场的营收仍只占到公司总营收的不足5%。
海外扩张遇阻,占足了国内市场份额的阿里发展空间开始受限,这意味着阿里巴巴未来业绩的高增长已不可持续。阿里三季度财报显示,公司净利润92.52亿元,同比增长36%,这与上一季受益于阿里影业净利润猛增148%逊色许多,如今热闹的“双11”能不能给四季报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仍是未知数。
单日消费的极值,除了投资者的用脚投票,也正在舆论中滋生一场“好大喜功、成本巨大”的争议。日子越长,“双11”神话的祛魅压力就越大。
更多精彩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