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伏“十三五”:下游企业颠覆上游话语权
来源:中国经济周刊 发布时间:2015-11-17 08:43:00

政策利好,市场积极,但困难重重

业内预计,至今年底,中国有望取代德国成世界第一光伏装机大国

从昔日的明星行业,到后来的危险雷区,再到最近的春江水暖,光伏产业在“十二五”演出的“过山车”行情好在有惊无险。

尽管“十二五”成绩单尚未完整呈现,但此前负面消息不断的光伏产业已经开始恢复元气。记者注意到,光伏发电装机从2010年89万千瓦的谷底攀升到2015年三季度的3795万千瓦,提前完成了3500万千瓦的“十二五”目标。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光伏一度被视作领衔“中国制造”的骄傲名片,如今越来越多分析指向,光伏将在“十三五”期间吹响复苏号角。

光伏产业可能出现跳跃式增长:国内政策利好,国际市场需求旺盛

光伏行业的全面复苏正在显示出各种信号。据统计,2015年上半年,光伏新增装机量约为7.73GW,同比大涨了134%,第三季度更以加速度增长,装机量同比新增了161%。

此前公布三季报的光伏板块也呈现集体狂欢的景象,东方日升(300118.SH)、珈伟股份(300317.SZ)、向日葵(300111.SZ)、茂硕电源(002660.SZ)、阳光电源(300274.SZ)等净利润同比增长率均超过100%。中国光伏行业协会秘书长王勃华表示,今年以来光伏企业盈利情况明显好转,前十家组件企业平均毛利率超过15%,多数企业扭亏为盈。

业内普遍预计,今年新增光伏装机量约为1500万千瓦,今年四季度由于受国家能源局增调光伏装机量影响,光伏产业可能出现跳跃式增长,累计总量将达到4300万千瓦,有望一举取代德国成为世界第一的光伏装机大国。

这一切似乎都在为“十三五”的美好开局奠定基础。记者还注意到,除了日本、美国等传统出口市场外,印度、澳大利亚、南非、菲律宾、智利、洪都拉斯等新兴光伏市场需求也竞相启动,其中不乏中国企业参与的身影。比如总部位于江苏的中盛集团,2014年开工建设的以色列90WM项目,就是从国外90余家竞标企业中拔得头筹。

同样拉动“十三五”复苏局面的还有“一带一路”战略。“目前中盛在马来西亚、土耳其、约旦、巴基斯坦、以色列这些国家已经有大型项目并网运行,约旦、巴基斯坦、菲律宾在今年年底和明年也有项目开工。”中盛集团创始人兼董事长王兴华告诉《中国经济周刊》记者。

浙江太阳能协会秘书长沈福鑫接受《中国经济周刊》记者采访时也分析:“‘十三五’肯定会有一个良好开局,国家政策放开、电网改革之后可再生能源会得到更好的发展,目前光伏市场整体环境应该是不错的。”

记者从业内了解到,2013年国家发改委颁文正式确定集中式地面电站及分布式电站的补贴电价,被视作是对光伏发电最佳的政策支持文件,成为国内光伏电站建设中的一道分水岭。如今两年过去,整个行业已经积蓄了相当动能。

光环褪去,如何东山再起

不过,并不是每一个当初的行业领袖都能熬过寒冬,其中最著名也最没落的掌门人是无锡尚德曾经的舵手施正荣。186亿,这是他2005年登顶中国首富时的身家。

当施正荣创建的无锡尚德在美国股市冲高到每股80美元时,他也曾站在事业的巅峰,完全料想不到光伏市场会炸开惊雷,而作为行业灵魂人物的他登高跌重,公司最终资不抵债,股价竟会跌破1美元。

早在三年前,素以高调、强悍作风示人的施正荣就选择隐退,从此销声匿迹,只在坊间留下无法验证的种种传言。虽然数据显示,当下的尚德已在挣扎中逐渐恢复生产能力,当初无论真相是金蝉脱壳还是急流勇退,这颗巨星都已经陨落在光伏行业的复苏前夜。

相比之下,另一个从该行业诞生的“首富”彭小峰如今依然活跃在业界,为了“梅开二度”不惜公开“卖萌”。从22岁做安防产品起家,不满30岁的他就已经积累上亿财富,创立赛维LDK不足两年就在纽交所敲钟,成就当时中国企业在纽约的最大单IPO……彭小峰几乎是年轻创业者顶礼膜拜的样本,但后来惊心动魄的债务危机却令赛维背上300亿负债。

和施正荣不同的是,以往沉默寡言的彭小峰目前摇身变成赛维参股公司的老大,带着互联网金融概念的新能源产品杀出回马枪,不仅一改以往严肃作风亲自站台叫卖,还在短短数月内搞定令人咋舌的7轮融资。对他来说,“十三五”或许是东山再起的机会。

除了上述两位“双子星”,光伏业内再一位偶像级人物朱共山是保利协鑫的精神支柱。从2006年进入太阳能行业,在短短6年内晋升多晶硅之王,超过已经在多晶硅行业深耕长达半个世纪的Hemlock。2011年,朱共山本人以160亿身家问鼎胡润新能源富豪榜之首。但好景不长,因为遭遇了2012年的行业冰河期,八成上游多晶硅企业停产,他的资产较峰值下滑47%,在富豪总榜上的排名狂泻124位。

尽管如此,朱共山在资本市场上的翻云覆雨一直显示出他的勃勃野心和对集团的掌控能力。今年8月,他成功重组因“11超日债”违约成为众矢之的的超日太阳,以长袖善舞的资本腾挪完成了全产业链布局,“十三五”期间或许会是“红利”落地的时机。

“越往下游越有话语权,越国际越有话语权”

光伏产业链可分为:上游的硅料、硅片环节;中游的电池片、电池组件环节;下游的应用系统环节,也就是光伏电站的建设与运营。从行业利润分布状况来看,中游的电池组件环节利润最为单薄,而上游的硅料、硅片制造以及下游的光伏电站利润丰厚。潮退之后的“裸泳”显然令那些红极一时的光伏大佬们痛定思痛。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发现,不少行业领头羊都在“十二五”的尾声调转注意力。比如彭小峰从专注于上游多晶硅片开采研发,变身下游应用端的代言人,他目前掌管的金融产品即是光伏电站的延伸。

去年豪掷30亿元收购无锡尚德的顺风能源掌门人郑建明则对下游光伏电站呈几近挥金如土的痴迷。2013年抢在行业反弹以前,他在一个月内就大手笔收购十余个电站项目,全年支出高达80亿元。

中盛光电专注下游的布局意识更是得到强化。王兴华在接受《中国经济周刊》记者采访时强调:“早在光伏产业起步阶段,全行业一哄而起投产能扩大规模才造成了产

能的过剩,而中盛是布局光伏产业下游和终端用户市场的发展方向,避开了‘十二五’期间的困局,我们的理念一直是往下游延伸,越往下游越有话语权,越国际越有话语权。”

杨怀进在接棒海润光伏创始人任向东的董事长之位后,在资金流紧张的重压下也毅然转型,主攻下游市场。他曾在公开采访中表示:“对于海润光伏而言,我们也在转型,转型的核心在于,一是在生产制造上降低成本,二是打开下游市场。把自己的产品全部变成电站项目,这样就没有必要再去卖产品参与国内的竞争了。”

朱共山对于下游市场的兴趣可以追溯到2009年,因为投资回报率较高,电站开发运营的“引力”使他不安于“硅片之王”的冠冕,创办了协鑫新能源,主营电站的开发、运营业务等。但真正做大做强,还是2014年将之成功推上港交所。

重振的困境:手续繁复、税收过重、融资困难

不过,下游市场也并不只是一片坦途,其中,土地利用就成为布局电站的一大制约因素。王兴华就对记者坦言,相比国外,在中国建设电站更为复杂,“光批土地文件就要跑好多部门”。

土地税问题也正在成为制约光伏转型的矛盾点。中国光伏行业协会秘书长王勃华认为,地方乱征光伏地税造成电站开发企业税收过重,令电站收益难以保证,而光伏电站土地使用税各地征收标准差异大,造成严重不一致,不同地区对光伏电站征收土地使用税的标准相差近20倍。

除了这些外部原因,光伏企业扎堆下游的另一瓶颈在于融资难。有业内人士表示,下游电站投资建设金融属性更强一些,投资成本在8元/瓦左右,前期需要足够的资金投入,因此负债率更高。

浙江太阳能协会秘书长沈福鑫在接受《中国经济周刊》记者采访时表示:“融资环境还不是很乐观,我们现有的银行对光伏企业贷款还是存有偏见,还要等市场全面回暖后回笼资金。”

对资金的渴求令光伏企业对股市趋之若鹜。早前,尚德、阿特斯、汉能等纷纷在美国和香港上市。如今面对中国内地资本市场的巨额资金量,光伏企业也开始在中国内地股市寻求融资,中盛光电便是其中一员。在2008年赴美上市遭遇全球金融危机后,蛰伏7年,中盛重启资本市场之路,拆分其下游业务,拟将中盛光电能源股份有限公司上市,并计划2016年挂牌新三板。

除此之外,国家补贴拖欠也给光伏企业的资金困局雪上加霜。王勃华针对15家光伏电站运营商的统计数据显示,累计光伏补贴拖欠额度已超过1000亿元。“拖欠发电企业补贴,导致发电企业资金流转不畅、财务成本增加,产业链出现发电企业、设备企业、零部件企业间的三角债现象。”(记者劳佳迪实习生毕彤彤对此文亦有贡献)

更多精彩资讯>>>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