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理平治】
沪港通首要工作是搭建好两地互通的渠道,让整个互联互通机制渐渐发展成为一个生态圈。
沪港通自去年11月17日正式“通车”至今已一年有多,正如香港特区政府财政司司长曾俊华评价的那样,这项打通内地与香港两地股票市场的互联互通机制确实为两地金融市场的重要里程碑。在这一机制之下,合资格投资者可以在上海及香港股市交易指定范围的A股及港股。
在沪港通成功实施一周年之际,不论外界如何评价此机制之得与失,笔者认为,两地市场进一步开放对投资者可谓有百利而无一害,令投资产品及渠道都更趋多元化。从更宽阔的角度来看,毋庸置疑的是,沪港通所为乃两地金融史上一项划时代的举措——这一年间,两地交易所及监管机构已成功将监管规例、交易文化及货币种类等大不相同的内地与香港两地股市对接起来。
回想一年前沪港通开通时,市场曾憧憬大量外资将会经由新启动的互联互通机制涌入A股市场。但事实上,在沪港通正式实施初期,市场反应相当不一,南水北上买A股之情况颇热闹。可以看到,北上沪股通额度持续出现“额满”的情况,然而,北水南下的港股通投资额度流入情况则显得“冷冷清清”。笔者认为,这显示内地投资者对港股之投资心态仍偏保守。当然,也有观点认为,这种冷清的情况归根于在机制上仍面对不少限制,这包括内地持仓50万元以下的散户投资者未能参与,投资者教育未尽完善以及港股的投资主题及吸引力远较内地市场为低等因素影响。
幸而,内地投资者经历一段时间投资者教育对港股了解加深后,两地买卖交投情况逐渐改善。特别是4月中内地正式发布内地香港基金互认细则等消息,成为港股进入“大时代”走势的诱发点,不论港股以及沪指成交金额均受到明显刺激,这是沪港通实施后香港本地散户投资者真正受惠的主要表现。虽然,之后两地市场之走势均面对内地监管机构收紧融资融券等利淡消息出现明显回吐,但总体上沪港通在机制上的实施并未有因此受到太大冲击。
截至11月,港交所数据显示,北向投资A股的沪股通3000亿元人民币总额度共使用约46%,至于南向的港股通2500亿元人民币总额度仅使用约36%。环顾市场上现时的舆论及意见,不少声音认为沪港通成功与否要视乎两地市场的交投量多寡,但笔者未敢认同单以成交量作为衡量指标的观点。
港交所总裁李小加早前曾表示,沪港通首要工作是搭建好两地互通的渠道,让整个互联互通机制渐渐发展成为一个生态圈。事实上,目前沪股通的资金流出与流入情况,或多或少正在反映外资对于内地经济以及后市的看法,加上两地投资者亦逐步习惯两地市场买卖的特性,即表示一个成熟的投资生态圈已经形成。由此可见,沪港通的存在价值以及对整体投资市场的贡献得到了市场多方的肯定。
展望将来,目前市场正期待管理层公布深港通的细节及实施时间表,笔者认为,鉴于目前内地股市已逐渐回复稳定走势,相信深港通在近期发布时间表的机会颇大。更重要的是,在发布深港通细则的同时,笔者更期望市场管理层重新审视沪港通的尚待完善之处,进一步放宽及优化制度细则,包括股份买卖范围、投资者准入门槛乃至新股发行的参与等,因为这将吸引更多资金未来通过互联互通机制投资于内地和香港市场。
(作者系香港耀才证券市务总监)
更多精彩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