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似错综复杂、匿于黑暗之中的城市地下管线,也要“排队登记上户口”。
澎湃新闻从南京市规划局获悉,南京已经给城市地下管道进行了全面排查和“体检”,并正在将管道数据登记录入信息系统。同时,自主开发的地下管线管理APP也已经出炉。
具体而言,南京目前已经完成地下管线物探近5.2万公里,约占预估管线总长度的99%。其中,已入库地理信息系统的管线长度约2.2万公里,约占预估管线总长度的42%。
南京市规划局透露,南京市的地下管线探测普查已经把全市地下“扫描”了一边,年底将绘制出幅全市地下毛细血管的全图。
地下管线不再无辜“受伤”
相关资料显示,地下管线是指针对城市规划区范围内的电力、信息与通信、给水、排水、燃气等管线及其附属设施。
据南京市规划局探测普查,在南京市的城市道路、绿地、河道两侧等公共区域内,一共埋着近20种、总长度超过5.2万公里的地下管线,可以绕地球1.2圈。
那么,如何对这些密密麻麻的地下管线进行信息化管理?南京市城市地下管线数字化管理中心主任陈斌告诉澎湃新闻记者,首先是通过管线普查,获得地下管线的基础位置信息,将管线的长度、所在区域、属性都录入地下管线地理空间信息系统,也就是“上户口”。
录入后,系统可以对地下管线进行横断面、纵断面等数据分析,还可以通过二维、三维的方式查看南京市城区地下管线的分布、属性等。在数据支撑下,路面地下的所有管线被“一网打尽”。
据南京市规划局统计,2009年至2012年,南京市城建项目地下管线探测费用均在2000万元以上。由于建设周期、建设主体不同,各城建项目之间存在重复购买管线数据的情况,重复投资现象严重。
因此,“上户口”进行数字化管理,统一由市、区管线中心委托开展工作,“不仅减少了重复作业,更能够用于保障全市管线数据的现势性。”陈斌说。
据介绍,目前中心已经免费为南京市水务集团排水公司的“江心洲污水处理厂低浓度进水原因调查”、南部新城开发建设管委会的“红花机场地区管线综合规划”等项目提供管线普查数据成果,合计提供管线长度约632公里,减少政府重复投资约525万元。
此外,通过对地下管线进行数字化管理,可以有效减少地下管线被施工方“误伤”的事故发生。
同时,通过该中心自主研发的地下管线信息化系统APP,可以从移动端上方便地实地查看地下管线的分布和属性,给承建方带来便利。
据陈斌介绍,该APP并不会上线开放下载,而是仅提供给有需要的施工单位或个人。同时,施工单位或个人下载APP之后,还必须找该中心提供数据,方可进行使用。
如何防范沦为“数字垃圾”?
陈斌告诉澎湃新闻记者,地下管线的数据时效性强,变化快。“新建、改(扩)建管线工程、自然沉降等因素都会带来管线数据变化。因此,需要对探测普查成果进行及时的维护、管理。”
如果缺乏及时维护,通过大量探测普查建立的管线管理信息系统,就会变成一堆“数字垃圾”。
因此,陈斌呼吁,建设方能够及时将更改后的数据上报城市地下管线数字化管理中心,中心将迅速在系统后台进行更新,保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
陈斌表示,希望有关于上报地下管线更改数据的规定出台,如果不履行将被处以罚款等处罚措施。“当然,罚款并不是目的,而是促进地理空间信息系统健康运转的手段而已。”
澎湃新闻记者注意到,国家对城市地下管线的重视程度正在加大。
据《人民日报》报道,2014年12月,多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开展城市地下管线普查工作的通知》,正式启动全国城市地下管线普查工作。同时,我国将对地下管线进行数字化管理,让城市地下管线管理迈入大数据时代。
近年来,地下管道被挖破的灾害事故频发。据新华网报道,合肥淮河路步行街11月11日发生燃气管道被施工队挖破事故,整条街撤离避险;据《华西都市报》报道,11月17日,成都发生燃气管道被挖破事故,附近幼儿园百名师生紧急疏散;今年7月,兰州大学地下燃气管道被施工方“误伤”导致爆燃,30余人受伤。
更多精彩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