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5万元在银行买了理财产品,但却被突然告知提前清算,说好的收益都没了……近期,银行理财产品频现提前终止,引起了市场和投资者的高度关注。尤其是在金融市场持续波动的背景下,更是让人浮想联翩……
据Wind资讯数据,截至11月22日,今年以来合计有57只银行理财产品提前终止。从存续期来看,提前终止的产品主要集中于“1至3个月”、“3至6个月”、“6至12个月”、“24个月以上”,分别达到8只、10只、27只、8只,尤其1年期品种较多。而从收益类型看,非保本型产品最多,达到45只,占比高达78.95%。
那么问题来了,理财产品为什么会提前终止?这属于银行的霸王条款吗?投资者的收益真的受损了吗?就让小编来一一话你知。
为何频现理财产品提前终止?
今年以来,央行连续降息降准,开启事实性负利息时代,几乎降无可降!本周央行再度另辟蹊径,降低支行SLF利率。说老说去,就一个事实:放水!
好吧,春江水暖鸭先知。银行倒是很快就感受到了放水的力量——
部分银行不差钱,既然央行近期连续放水,资金面宽松,就无需过多的资金在其资产池内运作,于是选择提前终止。
早在今年8月,就有多家银行的50多款理财产品提前终止;9月到10月,两个月期间又有多达33款理财产品提前终止。说白了,这波理财产品的提前终止潮,也不过是此前的延续。
除了央行放水,还有别的理由吗?有。
一是因为近期股市震荡。尽管银行理财资金不能直接投资股市,但有些产品会挂钩信托、券商资管、基金等间接投资股市,用于配资的部分因股市下跌触及止损线而被平仓或是获利退出。而银行又很难再找到高收益的资金投向,无法完成之前承诺的预期收益,因而选择提前终止。
二是融资企业提前还款所致。一些产品投资标的为固定收益类资产与股市无关。资金面宽松,基础利率下行,企业的融资成本也随之下行,融资企业很容易在市场上找到更为便宜的资金完成债务置换,由于融资企业提前还款,导致银行不得不提前兑付理财产品收益。
其实说了这么多,归根到底,都是利益问题。银行一旦发现此前的高收益理财产品,投资收益无法覆盖到成本,就有可能选择提前终止,并以更低的收益率发行新产品。想想也是,银行怎么可能做赔本买卖嘛……
银行单方面提前终止理财产品,合规吗?
其实很多投资者在乎的是,我们跟银行签订了合同,凭啥你说终止就终止啦!说好的收益眼白白就没了!你银行也太霸道了吧!
嗯,你别说,银行还真有这霸王权利……(签合同时没认真看了吧→_→)
一般来讲,银行理财产品的投资说明书上都会有规定,银行有权提前终止,收益会按照投资者的实际投资天数计息,但是投资者不能提前赎回。因此银行掌握着主动权,觉得不合适就可以撤。尽管如此,银行主动提前终止并不常见的。
值得注意的是,近期的提前终止,都接近年底了。往年的年底,别说提前终止了,都是疯狂揽储的高峰期。想想后面的背景吧……(深沉脸)
理财产品提前终止,是“妖”还是“宝”?
话又说回来,理财产品提前终止,投资者利益真的受损了吗?真的吃哑巴亏了吗?
从理财产品说好的利益来看,投资者真的损失了。举个“栗子”:某款理财产品近期终止,门槛5万元,投资期限为365天,从今年8月开始至明年7月到期,预期年化收益率高达5.8%;如果如约到期后,投资者可以获得2900元收益。不过由于提前清算,投资者仅拿到725元收益。
但我们换个角度:理财产品的提前终止,也是为了保障投资人的资金安全。从资金安全和合理收益保障上来看,投资人并不算损失。
以理财产品信息披露比较完整的招商银行为例,在招行提前终止的27款产品中,有15款产品提前终止天数在21天内,假设再投资产品与原投资产品的收益差为1个百分点,投资10万元因产品提前终止所产生的机会收益差仅为60元。
追根溯源,此轮提前终止的理财产品,大部分是由于投资项目的借款企业提前还款所致。在利率下行的大背景下,资金成本降低。相比之下,企业以前发生的融资财务成本偏高,提前还款动力自然而来。
提前还款说明借款企业资质不错,流动性转好,相比借款企业逾期不还款导致产品兑付危机,提前终止的理财产品风险要低得多。
投资者该如何选择理财产品?
说实话,大部分投资者买理财产品的资金,都是“闲钱”,就是想着比存银行活期收益高,赚点零花钱的。没想到买个理财产品都出这么多幺蛾子,以后到底要怎么玩呢?
根据银行内部管理的普遍规律,银行理财相关人士总结出投资者挑选理财产品的“一点误区”和“三条标准”。
目前,投资者普遍认为银行理财等同于存款,到期一定能兑付,其实是个很大的误区。而在理财业务发展和银行内部业务管理上,银行理财也有“类存款”管理的痕迹。另外,在银行内部管理中,资产端按照资金池方式操作,负债端定价没有遵循表外业务“资产决定负债”原则,而是按照市场资金拆借成本决定定价的同业存款定价法则,最终的效果就是大家都默认的“刚性兑付”。
事实上,银行理财业务近几年发生了很大变化,银行理财并不是存款,存在到期不能兑付的风险。随着存款保险制度的推出、利率市场化冲刺“最后一公里”、存贷比的废除等一系列金融改革措施的推进,银行内部经营管理方式已经发生了很大改变,存款不再是第一要务。随着“刚性兑付”逐渐被打破,银行理财风险也将逐渐显现。同时,银行理财业务也在向净值化、多元化、独立运营方向转型,但所有的转型都不可能一蹴而就。
那么,如何判断银行的资产管理能力和风险控制能力呢?银行理财人士提供的三条标准是,看银行是否资产管理能力强、资产配置能力强和信息披露充分。
(21财经搜索综合自中国新闻网、财经网、青岛财经日报、金融时报等)
返回21财搜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