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编剧反击阿里影业:“走好,不送”
来源:科技资讯 发布时间:2015-12-07 19:15:26

■IT时报记者 郝俊慧 综合报道

最近,俨然已成中国互联网一哥的阿里又惹了一场“口水官司”。在近日举行的“原创与 IP 相煎何太急”论坛上,阿里影业副总裁徐远翔“口出狂言”:“给在座的编剧指一生路”,称不会再请专业编剧,而是邀请 IP 贴吧吧主和同人小说作者来进行剧本的初期创作,然后再请专业的导演和编剧完成剧本。此言一出,引起业内编剧的集体愤怒,有编剧直言,“我们不是技术的工匠”。众多知名编剧纷纷宣布“不和阿里影业合作”,对阿里影业说“走好,不送”。

网事回放

11月27日这场论坛名为“原创与 IP 相煎何太急”,原本是一场对于当下超级IP成为电视台购剧热门,原创性编剧产品遭冷遇的现状讨论,某种程度上,是专业编剧在被互联网文学和IP强烈冲击后的一次自我反思。

在一名电视剧编剧撰写的长微博中,编剧原创剧本的尴尬已成普遍现象。两位入行五六年的年轻编剧,分别构思了两个原创故事,在已经和公司谈好投入后,却被电视台和投资人拒绝了,因为担心没有IP的电视剧没人看。在票房决定一切的影视圈,类似情况在编剧圈并不鲜见。

或许徐远翔正是据此抛出了“给编剧一条生路”的论调,他认为,“中国电影接近 500 亿的市场,平均观众年龄 21.3 岁,大概85% 到 86%的群体来自于 19 到29 岁,也就是说在座各位都是被电影票房抛弃的。可以说你们加起来,加上外延那么多人也就是 10% 多一点的票房。这个现实决定了什么呢?我认为有三件事,首先要有一个 IP ,第二是强大的明星阵容,韩国、意大利这些地方,导演身价比明星低多了。这个故事虽然很烂,但是有很多明星阵容,我至少看张脸也可以。第三条,你这个电影有没有概念,有没有逆袭的可能性。如果这三个条件一条都不具备,你肯定是颗粒无收。”

这便是徐远翔被大受抨击的“屌丝购票心理学。”在此基础上,徐远翔提出自己的观点:“以前没有互联网时(需要编剧),因为编剧都很聪明,都很渊博,现在是你知道他也知道,但是有些东西他知道你不知道。由于信息的传播方式,如果信息有效到达,人越多知道就越成为一个超级 IP 。因为最终是靠某种精神层面的东西去植入到人们的内心里,这个东西我们要尊重。” 之后,他提出了阿里“颠覆性”的应对之策,“我们不会再请专业编剧,包括跟很多国际大导演谈都是这样,我们会请 IP 的贴吧吧主和无数的同人小说作者,最优秀的挑十个组成一个小组,然后再挑几个人写故事。我不要你写剧本,就是写故事,也跟杀人游戏一样不断淘汰,最后那个写得最好的,我们给重金奖励,然后给他保留编剧甚至是故事原创的片头署名。然后我们再找一些专业编剧一起创作,这个是符合超级 IP 研发过程的……”

这种对专业编剧原创能力的“不屑一顾”激怒了编剧圈。有编剧认为,徐远翔的发言,展示了资本赤裸裸的狂妄自大与居高临下,把观众视为垃圾,视为可以被钱任意玩弄的傻瓜。也有编剧讽刺阿里影业筛选故事的手法,称这种让不同贴吧吧主PK的做法为“养蛊”,对这些民间写手也是极度不尊重。

但徐远翔的支持者认为,中国当下的电视剧“雷剧”众多,其中不乏专业编剧的“功劳”,请那些最熟知如何迎合读者需求的写手来编故事,或许才能生产出最受欢迎的内容。阿里影业只是说了句实话而已。

*支持者说

阿里影业,走好,我挺!

共和国裁缝

徐远翔只不过在不合适的时机讲了几句有点“盛气凌人”的真话,不合适的时机指的是视频网站操作的超级网剧基本都来自成熟 IP ,有的电视台放话说非 IP剧不要,在过去的一年里,诸如越来越多的《花千骨》《琅琊榜》等 IP 作品热播,网络文学的 IP被资本抢购。影视行业之变,其根源还是内容生产者与人民群众的广泛需求产生了背离,不通俗地说,就是影视美学发生了重大变化,网络 IP 能否解决这个问题,不好说。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在影视领域,即使有一天,所有作品都变成了 IP 作品,它的产业格局也不会发生变化,还是百分之多少赚钱,百分之多少打平,更多的项目亏损。

现在,不仅仅是大量的 IP 涌入影视行业,还有一个惊人的数量级网络作家群体转型,他们正渴望并努力成为这个行业的新兵。这个群体必然是有挑战力的,他们本身就是故事得不能再故事的故事型作家,他们经历了残酷的网络PK ,他们日码万字,文学和影视之间的鸿沟也就变得没有那么大。编剧们的敌意有道理。 徐远翔的发言,更像是代表 IP 方和资本方赤裸裸地宣战。而指出一条生路之语,更是将未来可能的场景,提前放大曝光在编剧群体面前。

资本让这个行业收入水涨船高, IP 丰富了故事的多样性,网络作家转型编剧,如果他们行,给这个行业注入了新鲜血液,如果不行,更证明了专业编剧的宝贵。而且阿里影业的生产仅局限在电影领域,一年也大概三四部的样子,还完全不能造成对编剧行业的整个冲击,他们愿意在一个传统领域用互联网的经验来做尝试和创新,应该是一件值得鼓励起码值得观望的事情。 因此,我的态度很明确:阿里影业,走好,我挺!

编剧为何不改变自己适应变化

网友@山的家

现在的编剧的确有些很不好的毛病,就像吃大锅饭一样,习惯了,一旦外面有了新变化,不想着怎么改变自己适应变化,一味地指责变化,指责发现变化且想顺应变化的人,傲慢自大,指手画脚。真是无语。

高考和科举,本就是养蛊

网友@睿殊

经济社会的本质其实就是适者生存,@伐柯(徐远翔)的说法没错,只是不中听,侵犯了卫道者的精神洁癖,触动了相关群体的利益,换个说法,相信会是截然相反的局面,只能说阿里影业的公关不行,以财大气粗横推一切惯了。古代的科举,现今的高考,各种形式的比赛,本质上跟养蛊厮杀没什么区别,连潜规则都是一脉相承。

*反对者说

养蛊法是对写作者尊严的挑战

宋方金(《手机》电视剧版编剧)

徐先生,全文读过。一,编剧大于并且永远大于剧本,是剧本拥有者。有些编剧会自愿放弃这权利,这是他的权利。二,剧本是影视工业的一链,但剧本本身不能拆解成产业链,不能拆解成前端与后端。三,以养蛊法创作剧本是对写作者尊严的挑战。别说我没提醒您。

丧钟为谁而鸣

黄晖(《恰同学少年》编剧)

徐先生给编剧指出了“生路”,这条生路或可打个比方:阿里影业把一堆麻黄素交给你,你只要完成制造冰毒的规定工艺流程,然后拿钱走人。然而我始终相信,坚持严肃创作,秉承文化担当,努力向观众传达真善美的编剧,是行业内的绝大多数,面对资本的嚣张,我们不会自甘堕落,只会通过负责任的创作,为社会提供治病救人的药品。 反过来,将非专业的网络同人们扔进养蛊场,进行大逃杀式的“十活一”生存 PK ,这种无视专业精神的所谓高招,与给一群死囚一个足球,踢不进世界杯就枪毙一样,结果也只能成为网络笑话。 如果阿里影业真用这种只讲你死我活的社会达尔文主义指导生产,结局也只会有一个,因为历史早已无数次证明了,无视人性真善美的社会达尔文主义者必将灭亡,无论他一时多么财大气粗。 丧钟为谁而鸣? 绝不会为坚持严肃创作的编剧而鸣。

大数据编故事注定了阿里影业的亏损

马庆云(专栏作家)

电影编剧其实每周必去电影院观影。这是一种个体行为上的收集观影数据。影迷在哪个桥段上笑场、哪个桥段上骂娘了、看到什么地方拍案叫绝了、看到什么地方愤然离场了……这些东西,瞬间传递给在场的编剧,已经指导了创作。作为人存在的编剧,在数据的涉猎上,当然不如机器的海量。但是,人的优势是甄别,能以远远低于机器运算的成本快速甄别出最有价值的数据,并进行自我意识上的排列组成编程。 越优秀的专业编剧,这种依靠直觉进行剧本编程的能力越强,效率也越高。阿里影业不用专业编剧,而是用一群人去试图实现一种近似机器化大运算的方式,没有实现效率提上去和成本降下来。这么搞,一定是成本上的巨大亏损。

阿里文学还没生就带着一股大企业病

网友@枫林小火山

1、这种绩效激励方式和阿里内部所谓末位淘汰的搞法一脉相承,希望在创作这种概率性的事情里找安全感,最保险的方法当然就是找个好框架,然后任务分解,大家背负 KPI ,然后末位淘汰。 2、然而这也就几乎抹杀了得到杰作的可能性,流水线式的经营,在效率和业绩的双重压力之下,编剧必须懂得如何最为轻松地讨好观众,结果必然是所出产的作品都带着一股谄媚的味儿。 3 、阿里文学,孩子还没生下来,就带着一股子大企业病。一个掺杂了七八人甚至几十上百人的思想的作品,是没有灵魂的。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