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0日讯
伴随着宏观经济下行和泛资管竞争加剧,进入“后15万亿”时代的中国信托业在今年三季度末迎来“刹车”,全行业资产管理规模首次出现下降,行业亟待转型升级。
适逢转型当口,平安信托日前发布了业内首份《信托法律与业务发展蓝皮书》(以下简称“蓝皮书”),以法律视野作为切入点,全面解读中国信托业发展背后所需的制度支撑,分析行业面临的现实压力、业务机会与转型方向,为行业继续保持稳健发展提供了重要参考。
平安信托副总经理、首席风控官曹宁莉表示,信托行业发展与制度变革息息相关。如何理性思考行业在金融体系中的定位,通过信托制度的重构和引领作用,突破行业发展的瓶颈限制,对外抓住变革机会,对内打造核心竞争力,对于信托业的成功转型和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平安信托发布蓝皮书,旨在全面梳理信托制度与业务的内在关系,通过对制度需求、宏观环境、行业格局、业务模式、个性案例的系统解读,为信托配套制度的完善以及行业未来的发展路径提出自身的思考和建议。
首次系统梳理行业法规
历年来,制度的变更推动着信托业的发展。自2001年我国《信托法》颁布实施以来,中国营业信托、民事信托和公益信托的发展有了制度基础,信托行业也自此走上了规范发展的道路。蓝皮书系统回顾了近年来监管部门以其在制度建设方面的系列举措,在特定时期保证行业健康发展的重大意义,同时指出,由于立法技术的限制,以及现实环境与立法当时相较已发生了巨大变化,《信托法》中的一些条款已经不能满足社会经济活动的实际需要,体现出一定的滞后性;社会经济生活中已出现的一些新的交易活动,没有相应的信托规范进行调整,存在立法空白;同时信托法律法规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也暴露出一些规范过于原则,存在争议或不明确、不具体,无法在实际民事或商事活动中执行的问题。
基于此,蓝皮书针对性地提出了对《信托法》修改及信托制度重构的几点建议,包括制定《信托公司条例》、《信托登记试行办法》等行政法规和部门规章,建立切实可行的信托登记制度、财产转移制度,发展公益信托制度,完善建立信托税收制度、信托受益权流转制度,进行信托法司法解释等。
平安信托表示,为从根本上保障信托业的转型发展,完善信托制度的顶层设计非常必要,上述信托制度的重构有助于驱散信托行业转型所面临的制度迷雾,突破发展瓶颈,助力行业在新常态下的创新起步。
提出新常态下新机遇
目前,行业转型已成为各家信托公司的共识,但对于转型的方向,始终没有形成清晰的发展脉络。
蓝皮书在梳理行业近年来所取得的成绩的同时,也通过翔实的数据分析指出信托业面临的诸多问题,如宏观经济增速放缓;三期叠加,市场风险水平上升;泛资管竞争加剧,信托制度红利逐渐消失;整个信托行业的传统模式难以为继等。为应对新常态下的新机遇和新挑战,信托公司需回归本源、顺应转型趋势、积极进行业务创新、寻求新的发展动力。
蓝皮书指出,在国内加速推进的国企、金融、土地等三大改革,在国际上发起的“一带一路”计划、搭建区域经济融合平台、扩大跨境投资等,都将为信托公司带来新的业务机会与发展空间。
信托公司要抓住机会重新定位,积极利用外部有利于发展的因素,主动抛弃旧的经营模式,创新业务发展,布局新兴领域,以私募投行、财富管理、资产管理和专业受托作为转型方向,布局“融资信托”、“投资信托”和“服务信托”等业务,同时从公司内部品牌管理、客户关系管理、资产管理、风控管理等几个方面打造出核心竞争力,为自身公司生命的延续和健康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剖析平安信托转型战略
平安信托表示,信托行业的转型发展不仅需要外围制度和市场机会,也需要信托公司内部的战略规划、业务创新、运营支持、风向控制、社会责任等各方面的保障。蓝皮书首次通过案例研究范式,将平安信托的具体思路和实操模式进行梳理,以期对行业的转型发展提供思路和启发。
蓝皮书对平安信托的转型战略进行了介绍,2015年以来,平安信托以“打造国内领先的投资金融服务提供商”为目标,通过“一收一放”发展策略,聚焦重点行业,强化风险管控,建立全员风控体系,发挥综合金融与互联网金融两大竞争优势,为机构和个人高净值客户提供全方位、全流程、全生命周期的综合金融解决方案。在高效的运营支持和严格的风险管控前提下,平安信托主要聚焦于“私人财富管理”、“私募投行/机构资产管理”、“金融同业”及“股权投资”四大业务板块,以实现公司业务的转型升级。
同时,蓝皮书还指出,合理的战略规划、合规和满足客户个性化金融需求的业务创新、稳健高效的运营支持、全面和及时的风险控制措施,诚信的社会责任的履行,是信托公司在当下客观环境背景下以及未来长远发展过程中都应高度重视的内容。
业内人士表示,作为业内首份《信托法律与业务发展蓝皮书》,平安信托在其中厘清了诸多法律问题,并对行业发展提出了诸多切实可行的建议,在实体经济发生结构性调整以及行业亟待转型的情况下具有较强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 作为行业龙头之一,截至目前,平安信托注册资本金达到120亿元,高净值客户数突破6.3万人,管理资产规模及利润均位居行业前列。(杨卓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