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北京12月15日电
记者金旼旼
面对低迷阴沉的全球经济,重新找回增长动力的关键何在?这恐怕是后危机时代,全球主要经济体最关心的话题。面对方兴未艾的新一轮科技革命、不断涌现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无论发达国家还是新兴经济体,均已把创新视为赢得新一轮增长竞争的关键所在。
距离2008年全球经济危机已经过去了七个年头,但全球经济仍处于大衰退的长期阴影之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预测显示,今年将是全球经济自进入复苏通道以来增长最慢的一年。美国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教授劳伦斯·鲍尔的研究显示,大衰退令全球经济损失了一个德国的经济总量,今年的潜在产出将比根据危机前趋势预测的低8.4%。
但在漫长的低迷中,全球经济新动能正在孕育,新亮点初现端倪:以数字化、网络化、机器自组织为标志的第四次工业革命已经拉开大幕;集成电路行业从“硅时代”开始迈向“石墨烯”时代;移动通信全面进入4G,并开启5G;软件进入“云时代”;以移动互联网技术为依托的共享经济蓬勃发展……
更为重要的是,这一轮全球科技创新浪潮有着以往所不具备的特殊性:其一是多学科、多领域交叉突破,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材料技术、新能源、航天技术等相互渗透交叉;其二是科技创新和商业创新相结合,例如淘宝、微信、优步、特斯拉、苹果手机等,都是科技和商业互相借力,由此实现了更快发展。
寻根问源,这一轮科技创新浪潮的成因除了科研人员和企业的努力之外,离不开政府的战略推动。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总干事弗朗西斯·高锐认为,创新在刺激经济增长方面产生深远的积极影响,但这一前景不会自动实现,各国都必须找到最佳政策组合,以调动经济内在的创新和创造潜力,而中国在这方面表现“非常出众”。
从被称为中国“工业4.0”规划的《中国制造2025》到“创新2.0”下的“互联网+”,中国创新在传统制造业和互联网新兴行业实现两翼突破;从“十三五”规划将创新视为第一大理念到鼓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中国创新在顶层设计和草根力量两端共同发力。
经合组织统计显示,自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全球对科学、技术和创新的投资稳步增加,而中国的创新投入力度最大。从2000年到2013年,全球研发投入额从7100亿美元增至1.7万亿美元;而同期中国的研发投入从330亿美元暴增到3360亿美元。经合组织预计,到2019年,中国将超过美国和欧盟,成为全球研发投入最大的经济体。
由美国康奈尔大学、欧洲工商管理学院和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等机构合作编制的2015年全球创新指数显示,中国已经成为中等收入国家中创新表现最好的国家,全球创新指数排名也大幅提升至29。世界知识产权组织高级经济学家萨沙·文施文森认为,目前中国的创新表现已经非常接近排名前25位的发达国家水平。
在政府制定创新战略、营造创新氛围基础上,中国企业也将创新视为最重要的发展动力。在波士顿咨询12月初发布的最新全球最具创新力企业50强榜单中,中国有三家企业入围,分别是排名第12的腾讯、第45的华为和第50的联想。该项目负责人安德鲁·泰勒表示:“中国企业创新的速度正在提升,占据的比例也在提升。”
据亚洲开发银行日前发布的一份报告,2014年中国在亚洲高科技产品出口中所占份额从2000年的9.4%跃升至43.7%,超过日本成为亚洲第一大高科技产品出口国。
事实上对于中国而言,创新不仅是自身经济转型的需要,也是与全球经济体同台竞争的最重要手段。在美国,从2007年的《美国竞争法》,到2009年的《美国复兴与再投资计划》和《美国创新战略》,再到2011年的《美国创新战略2.0:确保经济增长与繁荣》等,该国始终将创新作为刺激经济增长、提升国家竞争力的核心。
力图保持产业优势的日本则在2014年将机器人、下一代清洁能源汽车、再生医疗以及3D打印技术作为今后制造业发展的重点,并写进了《制造业白皮书》。日本内阁今年6月还发布《科技创新综合战略2015》,尤其强调推进绿色能源、医疗、基础设施、大数据等行业的科技创新。
在欧洲,欧盟层面出台了“地平线2020”科研计划,从2014年到2020年将投入近800亿欧元促进科研和创新。在德国,“工业4.0”已正式成为国家战略,政府欲借此推动传统工业的信息技术化发展,掀起一场传统工业制造的智能革命。
可以说,下一轮全球经济大增长的源头必来自于创新,哪个国家能占领创新制高点,能形成新经济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就能占得下一轮大增长的先机。对正在结构转型、提质增效的中国经济来说,创新正是打造中国全球竞争新优势的战略关键所在。
更多精彩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