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北京12月19日电在深圳郊区的比亚迪坪山工业园内,一个六角大楼格外醒目。大楼内的比亚迪博物馆内陈列着电池、电脑、汽车和未来城市的模型,展示着这里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从电池、IT到汽车再到新能源汽车,短短20年间,比亚迪的发展可谓天翻地覆。如今在全球范围,每销售10台新能源车就有1台是比亚迪。
公司董事长王传福认为,取得这样的成绩,离不开创新。依靠创新,企业在多个行业积累众多专利技术。
如今,在中国的各个角落里都有着创新的身影。不管是科技创新,企业创新,还是政府在治理领域的创新,都在让中国时时刻刻发生着改变。
在距深圳800公里的长沙,中国首条中低速磁浮列车线路将于12月底在湖南长沙火车南站到黄花机场间试运行。这是中国首个具有自主产权的中低速磁浮轨道交通项目。
磁浮列车在离长沙几十公里的株洲市中车株机公司车间生产组装。中国中车在消化吸收国外技术的基础上,不断取得技术创新,让高铁遍布华夏大地,并逐步走出国门。
而在中国北方的天津自贸区空港经济区,天津汽车模具公司也在创新。虽属最传统的制造业,但这家企业创造性地“走出工厂”,更深度地参与新车设计制造。他们不再局限于等订单和设计蓝图来加工,而是用技术能力和经验评估汽车外观设计是否合理,是否可靠和安全。
10月底召开的中共十八届五中全会,研究了中国未来五年的发展蓝图,提出了有关十三五规划的建议,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和共享作为发展的五大理念,创新位列五大理念之首。
而就在刚刚闭幕的第二届世界互联网大会上,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开幕式演讲中说,当前,世界经济复苏艰难曲折,中国经济也面临着一定下行压力。解决这些问题,关键在于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开拓发展新境界。
经过30多年高速发展,中国学习借鉴国外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挖掘自身劳动力和市场等潜能,在不少领域已经赶上了世界先进水平。但若要继续前行,只有依靠创新。
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胡鞍钢说,从世界经济发展过程看,大体上有两种模式,一种是追赶型国家,增长速度快,大部分使用外部技术和管理经验,这种发展的持续性不强;另一种是创新驱动型,一般是发达国家,增长速度不高,但对全球的贡献显著。
从第一种类型向第二种转变,大约从19世纪末开始,到20世纪初美国基本上完成了创新驱动转变。“中国当前发展所处的历史阶段,就相当于当年美国全力赶超的时候。”胡鞍钢说。
中国的赶超速度可谓空前。2008年中国修建了第一条高速铁路,而目前,中国高铁通车里程已达1.7万公里。1995年,中美互联网用户数量差距1750倍,现在中国网民数量已是美国的两倍多。
创新也让中国出现了为世界所熟知的明星企业,像华为、联想、中兴和阿里巴巴等,而无人机制造商大疆创新,则代表着中国最新一代在国际上取得成功的创新企业。
从小喜欢玩航模的“80后”青年汪滔2006年成立了大疆,在不到10年的时间里培育了一个消费级的无人机市场,并占据了全球市场约70%的份额,市场估值超过100亿美元。
“我们把创新这个词包含进了公司名字之中,而我们的不断创新,来自于积累的人才。”大疆创新副总裁兼媒体总监王帆说。现在大疆有40%的员工是研发人员,有1500人左右。大疆还积极引进国外人才,在美国硅谷的研发基地正在筹备当中。
如今,大疆正力推“无人机+”概念,以无人机为平台,邀请全球的硬件和软件开发者,利用这个平台来做别的事情。今年4月尼泊尔发生强震后,大疆跟当地大学合作,用无人机进行测绘,为尼泊尔重建家园提供参考。
在深圳市南山区,这里云集了中兴通讯、腾讯,以及医疗器械企业迈瑞、企业管理软件供应商金蝶等行业翘楚。2015年南山区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6%,比全国高出3.7个百分点,比排名世界第一的以色列高出1个多百分点。
据南山区副区长纪震介绍,南山区有一整套支持创新的政策,而金融支持是一大特色。通过这种方式南山区在过去8年里支持科技创新40亿元,成本不到2亿元,用这种有效且可持续的方式支持了一大批中小科技创新企业发展壮大。
“中国的发展进程,在经历了政策驱动、外资驱动和出口驱动之后,正在进入创新驱动的阶段。”纪震说。
纪震曾任深圳大学计算机与软件学院的常务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他预测,下一个产业浪潮,还是智能。现在的技术浪潮是“互联网+”,而未来将是“人工智能+”,即可穿戴设备和汽车等各种设备的智能化。
他的这一判断跟比亚迪董事长王传福不谋而合。王传福说,未来5年汽车领域的趋势是“双电化”方向,即汽车电子智能化和电动化。
而在传统行业,创新也许不会创造更大的增量,但绝对会提高质量,天津汽车模具公司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技术创新使这家公司的设计和生产越来越自动化、信息化。
“表面上看生产同一件商品的产值差别不大,但这里面的进步,不是产值的增加能简单说明白的。”天津汽车模具公司董事长常世平说。
应该客观地看到,中国的科技水平仍然落后于世界先进国家,在基础科学研究、新材料和航空发动机等重大装备制造等许多领域还需要进一步追赶。不过南开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英国籍教授、长江学者马克·巴特兰姆对此比较乐观。
“创新不是你能计划或预测的,也是无法传授的。中国已经具备了许多产生创新的条件,如高素质的科研人才,空前的政府支持力度,也出现了像施一公这样的顶尖学者。”巴特兰姆说,“创新需要时间。不要急,等等会到来的。”
“追赶是亮点,但创新驱动更加强调质量,更加效率,更加可持续。”胡鞍钢说,未来的中国将既是继续追赶,又是前瞻性地向创新驱动方向转化。
“这一超10万亿美元特大经济体向创新驱动的转变,是一项前所未有的事业,将是对世界发展历史的重大贡献。”胡鞍钢说。(参与采写:任珂、彭勇、李鲲、高洁、熊湘怡、李峥巍、叶前、白田田)
更多精彩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