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北京12月22日电(记者金旼旼谢鹏)2015年,步履蹒跚的全球经济仍未能走出国际金融危机的长期阴影,复苏乏力、势头分化。在低迷期中,世界经济正在寻找新的增长动力,中国经济也正处于转型升级的历史关口,科技创新和制度变革被视为打造下一轮全球大增长的关键所在。
亚健康的世界经济
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11月参加亚太经合组织工商领导人峰会时曾为今年的全球经济大势精准把脉:“世界经济虽然平缓复苏,但基础并不牢固,存在较多不稳定性和不确定性。”他还指出,世界经济要从亚健康完全走向健康,很可能经历一个长期曲折的过程。
距离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已经七年多,但世界经济仍未摆脱危机阴影,尤其值得警惕的是复苏力度正在减弱。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计,今年全球经济增速为3.1%,比去年低0.3个百分点,是全球经济自进入复苏通道以来增长最慢的一年;2016年世界经济预计增长3.6%,比此前预期下调了0.2个百分点。
2015年,在全球经济复苏力度减弱的大背景下,不同经济体分化迹象日趋明显,发达经济体表现略好于新兴经济体。在发达经济体中,美国经济复苏稳健,欧元区经济虽然渡过了债务危机难关但复苏力度偏弱,而日本经济全年增长基本处于停滞状态。
新兴和发展中经济体今年经济增速则连续第5年下滑,虽然中国和印度经济仍保持较快增长,但金砖国家中的巴西和俄罗斯出现严重经济衰退。世界银行近期警告说,新兴经济体增速放缓或将在较长时间内持续,这有可能标志着新兴经济体低增长时代的开启。
不过,在世界经济的困难时期,中国经济依然承担着拉动全球增长的重任。2009年到2011年间,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达50%以上。今年,虽然中国经济增速放缓至7%左右,但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仍达30%左右。
除主要经济体复苏力度放缓外,全球经济亚健康的“症状”还包括全球金融市场动荡。尤其是美联储加息预期导致全球资本无序流动加剧,大量资本撤出新兴市场回流发达国家。这令今年主要新兴经济体的股市和汇市出现剧烈波动。
去年跌幅高居全球第一的俄罗斯股市今年仍无起色,两年累计跌幅达50%左右。面临经济衰退、通胀加剧的巴西,今年股票市场也表现羸弱,全年跌幅超10%。印度经济今年表现尚可,但在去年股市暴涨50%之后,今年股市震荡回落,跌幅也达9%左右。而中国股市在今年上半年大涨后一度大幅调整,但全年迄今涨幅仍超10%。
此外,大宗商品市场今年持续低迷,也是全球经济亚健康的重要表征,这也导致依赖资源产品出口的新兴经济体雪上加霜。受全球经济不景气和美元升值等因素影响,今年原油、金属、矿石等大宗商品价格集体跳水,其中原油价格跌幅已超30%,铁矿石价格跌幅更是超过40%。由于大宗商品和全球贸易低迷,反映全球海运情况的波罗的海干散货运价指数临近年底创下了自1985年有统计以来的最低水平。
全球增长乏力探因
善医病者,必医其受病之处。全球经济要摆脱亚健康,必须首先找准病因所在,唯此才能对症下药。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认为,全球潜在经济增长率下滑是目前经济复苏乏力的重要原因。发达经济体2008年至2014年平均潜在增长率已降至1.3%,远低于危机前2001年至2007年2.25%的平均值;新兴经济体同期平均潜在增长率为6.5%,也比金融危机前低了两个百分点。
造成全球主要经济体潜在增长率下滑的原因众多,包括国际金融危机后续影响、人口老龄化、投资放缓等。但有两点更深层次的原因尤其值得关注:一是上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所提供的动能已接近尾声,二是传统经济体制和发展模式的潜能趋于消退。
从历史来看,全球经济每一次大发展都离不开科技创新。科技创新带动劳动生产率提高,使得在资源投入不变情况下可以获得更大产出。美国西北大学经济学教授罗伯特·戈登的研究显示,上一轮科技革命(计算机、互联网、手机)发端于1960年代,并在1990年代达到顶峰,而近年来这一轮科技革命对劳动生产率的推动作用已经开始逐步消退。
戈登认为,近年来的科技创新主要集中在娱乐和通信设备方面。不过,智能手机显然不如汽车对劳动生产率的提升作用明显。因此,全球经济要扭转潜在产出下滑趋势,必须有赖于新一轮科技创新。
和科技创新类似,制度创新也能提升潜在产出。新兴经济体发展经验表明,中等收入阶段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传统发展模式下的潜在增长率下滑,而结构不适应、体制机制不适应是造成这种下滑的主要原因。
世界银行在12月初发布的一份报告中指出,内部结构性改革是一项任重而道远的任务,新兴经济体迫切需要制定一系列政策来应对周期性和结构性挑战。因此,对试图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新兴经济体来说,只有推动结构和制度变革,才能提高潜在产出,实现经济转型。
创新改革推动增长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认为,在当前经济形势下,提高实际和潜在产出应继续是各经济体的优先政策议程。而创新和改革是推动增长的利器。
其实,在当前全球经济低迷期中,促进经济增长的新动能正在孕育、新亮点初现端倪:以数字化、网络化、机器自组织为标志的第四次工业革命已经拉开大幕;集成电路行业从“硅时代”开始迈向“石墨烯”时代;移动通信全面进入4G,并开启5G;软件进入“云时代”;以移动互联网技术为依托的共享经济蓬勃发展……
在中国,从《中国制造2025》到“互联网+”,创新在传统制造业和互联网新兴行业实现两翼突破;从“十三五”规划将创新视为第一大发展理念到鼓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创新在顶层设计和草根力量两端共同发力。
当前,无论发达经济体还是发展中经济体均已把推动科技创新当成头等大事。从美国今年推出的“美国国家创新新战略”到日本发布的“科技创新综合战略2015”,从欧盟的“地平线2020”科研计划到德国力推的“工业4.0”,创新已成为各主要经济体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战略。
创新与改革是一体之两面,对在低迷期寻势的全球经济,制度改革和科技创新同样重要。今年,在经济进入新常态之际,中国改革进入深水区,中共十八届五中全会首次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为中国经济转型提供了系统性解决方案。
在多边领域,今年全球改革议程不断推进,包括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份额和治理改革方案终获美国国会批准、人民币被纳入基金组织特别提款权货币篮子、历时5年的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PP)谈判达成协议、世贸组织《信息技术协定》扩围谈判完成……这些改革措施都有可能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推动全球治理、全球经济的发展。
展望未来,下一轮全球经济大增长有赖于创新和改革,哪个国家能占领创新和改革的制高点,就能占得下一轮大增长的先机。
更多精彩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