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合组织的中国新动力
来源:《瞭望东方周刊》 发布时间:2015-12-22 14:08:00

2015年12月14日,一改西方往日对上海合作组织(以下简称上合组织)的固有姿态,德国“全球观察”网称:“上合将成为掌管欧亚大陆中心的组织”。

仅从各项体量数据来看,似乎找不到轻视上合组织的理由。这一多边组织的成员领土面积占欧亚大陆的五分之三,总人口占世界的四分之一,GDP占世界的五分之一。

但是,缘起于1996年成立的“上海五国”会晤机制的上合组织,由于成员国、观察员国经济实力、发展水平、地缘环境、资源禀赋差距悬殊,组织一直没有找到能够把所有地区国家都涵盖其中的宏大项目,以驱动框架内的经贸合作。因此,上合组织所谓的经济和安全的“两个轮子”,一直难称健全。

于是,随着上合组织的发展进入第二个十年,如何使这一多边合作取得更多实际成果,进一步增强组织的凝聚力和号召力,成为各国共同关心的话题。

中国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倡议,恰好满足了这种现实的需求。上合组织成员国是中国“一带一路”涉及的重点国家,更为重要的是,长期阻碍上合组织经贸合作的发展水平、资源禀赋差距悬殊的短板,正好成了区域合作的基石。

整整一年前,2014年12月15日,出访哈萨克斯坦并参加上合组织首脑理事会第十三次会议的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与哈萨克斯坦总理马西莫夫在共进早餐后,敲定了大规模的中哈产能合作项目。这不仅为中哈合作开启了崭新的时代,也为上合组织的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

中哈合作无疑为上合组织的经贸合作提供了极好的示范:经过数十年积累,中国已拥有明显的技术和产能优势,另一方面,上合组织多个成员国、观察员国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的进程中,因此,在这个全球产业结构加速调整,基础设施建设方兴未艾的重要时期,中国为组织内各国提供“优质优价”的装备,一方面可以帮助他们加速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另一方面,也为寻求自身转型找到了答案。

甚至,这也不止于为上合组织的经贸合作破题。随着中哈产能合作的进一步推进,这个新模式已被多个国家认可,目前中国已与17个国家开展政府间、大规模、机制化的产能合作,参照的正是中哈产能合作模式。

对于曾经以出口服装、玩具闻名的“世界工厂”,中国也正在借这一机会完成自身在全球经济格局中的角色转变。不过,靠企业单枪匹马毕竟不足以在全球竞争中担当如此大任。因此,相比“世界工厂”时代,中国领导人所担当的“超级推销”角色,确乎已成为这个时代所赋予的特殊使命。(芦垚)

国际产能合作:中国新名片

2015年以来,国际产能合作已经多次在双边以及多边的会谈中被提及,并迅速成为中国除了高铁之外的另一张名片

2015年12月15日,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政府首脑(总理)理事会第十四次会议(以下简称:上合总理会)签字仪式现场。就在工作人员为签字代表准备资料的间隙,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抓住机会与身旁的哈萨克斯坦总理马西莫夫争分夺秒地继续交谈。两位领导人显得兴致颇高。

就在一年前的同一天,在一顿早餐之后,李克强和马西莫夫敲定了中哈双方高达180亿美元的多个产能合作项目订单。

此次上合首脑会议,李克强提出,上合组织应聚集力量,挖掘潜力,强化六大合作平台的建设,推动合作向更高层次发展。其中的重头戏无疑是产能合作平台的搭建。

2015年以来,国际产能合作已经多次在双边以及多边的会谈中被提及,并迅速成为中国除了高铁之外的另一张名片。

“天价早餐”的辐射效应

2014年12月15日一早,出访哈萨克斯坦并参加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政府首脑(总理)理事会第十三次会议的李克强,与哈萨克斯坦总理马西莫夫坐在一起共进早餐。这顿“面包+沙拉”的简单早餐,细化了前一天李克强与哈总统纳扎尔巴耶夫深入会谈时达成的共识,催生了中哈双方高达180亿美元的多个产能合作项目订单,因而被媒体广为传播。这顿“天价早餐”,被视作开启中国推进国际产能合作大门的重要标志。

2015年5月,这顿“天价早餐”之后不到半年,国务院发布了《关于推进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

《意见》提出,推进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是保持我国经济中高速增长和迈向中高端水平的重大举措,是推动新一轮高水平对外开放、增强国际竞争优势的重要内容,是开展互利合作的重要抓手。

《意见》还给出了这一工作的线路图:将与中国装备和产能契合度高、合作愿望强烈、合作条件和基础好的发展中国家作为重点国别,并积极开拓发达国家市场,以点带面,逐步扩展。将钢铁、有色、建材、铁路、电力、化工、轻纺、汽车、通信、工程机械、航空航天、船舶和海洋工程等作为国际产能合作的重点行业,分类实施,有序推进。

自此之后,国际产能合作不仅成为国务院常务会议上的高频词,亦成为李克强在与外国首脑会晤或参与多边会谈时不可或缺的话题。

2015年5月,李克强在出访拉美期间表示,国际产能合作是工业化和再工业化的结合,也是金融和实体经济的结合,必将有力推进世界经济复苏进程。

2015年6月,李克强在巴黎会见法国总统奥朗德时提出中法开展国际产能合作、共同开发第三方市场的倡议。

2015年11月,在吉隆坡出席第18次中国-东盟(10+1)领导人会议时,李克强表示,中方愿将东盟作为开展国际产能合作的重要方向。

根据近期举行的中哈产能与投资合作第七次对话的项目清单,中哈两国共收获价值241亿美元的52个项目。随着中哈产能合作的进一步推进,这个新模式已被多个国家认可,目前中国已与17个国家开展政府间、大规模、机制化的产能合作,参照的正是中哈产能合作模式。

高度契合是基础

2015年11月出版的《经济学人》年刊,发表了李克强的署名文章《中国经济的蓝图》,对国际产能合作的逻辑,文章进行了这样的表述:“通过国际产能合作,将中国制造业的性价比优势同发达经济体的高端技术相结合,向广大发展中国家提供‘优质优价’的装备,帮助他们加速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以供给创新推动强劲增长。”

外交学院外交学系教授高飞告诉《瞭望东方周刊》,国际产能合作已经成为李克强的一张非常重要的外交名片,而这张名片恰恰也折射出中国目前所面临的两个问题的关键。

“中国既需要实现国内的经济转型,也需要消除国际上的中国威胁论。国际产能合作不仅将国内过剩的优势产能转移了出去,在国际上找到了新的竞争点,也为产能匮乏的国家再工业化助力,实现双赢。”高飞说。

商务部数据显示,2014年,中国大型成套设备出口约1100亿美元,2014年,中国企业参与的境外轨道交通类项目签订合同额247亿美元,同比增长3倍多。2015年前4个月,电力、通讯领域对外承包工程新签合同额同比增长均达35%左右。

“从内部因素来看,特别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工业化道路上发展较快,国内技术和产能优势已十分明显。”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研究员石泽对《瞭望东方周刊》表示。

另一方面,石泽说,中国的优势产能恰好与“一带一路”国家的再工业化以及国家战略都有相当大的契合性。

比如,俄罗斯提出打造欧亚经济联盟、跨欧亚大通道的概念;吉尔吉斯斯坦提出《2013~2017年稳定发展战略》;塔吉克斯坦提出《至2030年国家战略》;乌兹别克斯坦提出《2015~2019年乌兹别克斯坦生产本地化纲要》等。

这些战略计划,大多涉及基础设施建设。“但这些国家在技术、装备方面相对落后,这恰好是中国的优势。因此,通过产能合作将会加速或者扩大中国同沿线国家合作的经济规模和质量。”石泽说。

事实上,中哈两国之所以能迅速敲定百亿美元大单,关键就在于,中方提出的国际产能合作模式与哈萨克斯坦提出的“光明大道”计划高度契合。

“产能合作将会为中国同沿线国家合作打开新的领域,此次上合组织首脑会议,通过对如何细化产能合作的讨论,将更好地了解合作伙伴的发展愿景和需求。”石泽说。

长期遭受电力和能源匮乏之困的巴基斯坦,对于中国在当地投资电力基础设施十分欢迎。前来参加上合首脑会议的巴基斯旁遮普省首席部长沙赫巴兹·谢里夫告诉《瞭望东方周刊》:“我们应当共同推动产能的全面合作,进而带动区域繁荣发展。中巴经济走廊已处于建设阶段,这是中国政府和领导人表现出的极大慷慨和友谊。目前,煤炭、太阳能、风能以及水电等各类能源项目都在进行之中。”

产能合作的配套举措

除了搭建产能合作平台,在上合首脑会上,李克强还提出筑牢安全合作平台、加快建设互联互通平台、创新金融合作平台、构建区域贸易合作平台、打造社会民生合作平台。这些平台,都将更好地服务于产能合作。

除此之外,李克强还建议考虑适时成立上合组织开发银行,以支持成员国进一步扩大本币结算范围。

石泽表示:“中国已在支持上合组织经济合作上作了很多努力,尤其是在金融方面,比如亚投行、丝路银行、金砖国家银行的成立。”

“各方应当尽快推动上合组织开发银行的实现,使其能够真正运作起来。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大多处在经济发展相对较慢的地区,经济发展普遍面临金融瓶颈。如果上合组织成员国在框架内经济合作方面能够得到金融支持,那么对推动框架内经济合作无疑非常有利。”石泽说。

不过,高飞也坦言,建立上合开放银行的挑战依然存在。比如,俄罗斯已经参与亚投行和金砖银行,受其国内经济的制约,其很难有资金再加入中国倡导的另外一个银行。

俄罗斯经济前景仍然不容乐观。2015年前三季度,俄罗斯GDP负增长4.1%,全年或萎缩4%左右。日前俄罗斯央行行长纳比乌林娜承认,2016年,俄GDP或仍将萎缩2%~3%。

除了俄罗斯,其他上合组织成员国的经济状况也不乐观。根据哈萨克斯坦国民经济部统计委员会数据显示,2015年1~11月,该国国内工业生产规模同比下降1.5%。受卢布贬值影响,哈货币坚戈在8月骤然贬值30%。

将推动更多具体项目落地

石泽告诉本刊记者,推动国际产能合作,中方需分析每一个国家的具体需求,以此找到双方的利益契合点。同时,中国也要注重在上合组织平台上,推动多边合作,找到产能合作的突破点。

大多数上合组织成员国拥有丰富的石油、天然气、煤炭等资源,以俄罗斯和哈萨克斯坦为例,油气出口都是其对华出口的重要组成部分。

不过,随着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推动,中国与上合组织成员国的双边能源合作由可耗竭资源扩展至可再生资源。中国与上合组织各国在太阳能、电能、水能等领域展开深度合作,带动当地产业结构优化和中国电力等行业富余产能消化,并在延伸产业链层面存在广阔空间。

国家电网能源研究院新能源发展研究室主任谢国辉对《瞭望东方周刊》表示,俄罗斯至黑龙江的电网互联工程已经建成投运,运行状况很好。2015年1~11月,俄罗斯输送至黑龙江的电量累计达到30.59亿千瓦时,大约占黑龙江用电量的4%。

谢国辉认为,产能合作可以推动更多具体项目落地,例如光伏电池板,目前中国严重产能过剩,完全可以加大出口力度,促进国内光伏企业发展。还有电工装备,目前中国在特高压交流输变电装备和技术上全面领先,可以为有需要的国家提供帮助。

在上合首脑会议上,李克强指出,下一步应有计划、分步骤地实施交通基础设施重点项目,探索构建以中亚地区为枢纽的亚欧大陆互联互通网络。中方愿为各国物流过境提供中转服务,并建议加强卫星导航合作。

石泽表示,互联互通对于更好地推动产能合作十分重要,目前还需要把道路建设做好,使商品、资金、人员、信息等各种经济因素流动起来,同时在基础设施、港口建设、质量标准体系方面都应建立一个共同的规范。

产能合作的风险防控

冶金、电力、建材等产能合作通常需要建设配套设施,投入成本一般较高,运营周期也相对较长,因此,风险管控就显得十分重要。

此次上合首脑会议,各国总理还见证签署了《2016-2021年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海关合作计划》。

“海关合作是成员国共同打击走私、防止恐怖主义集团犯罪的有力武器,这对于推动经济合作,维护上合成员国之间的安全有重要意义。”石泽说。

“未来还需要把海关合作进一步做好,比如,共同制定贸易过境以及其他的海关标准,还需要通过多边合作与磋商,形成规范化的标准,这对推动上合组织成员国之间的务实合作将会非常有利。”石泽说。

谢国辉告诉本刊记者,在全球经济下行、各国基础设施合作需求不强的情况下,国际间产能合作空间也受限;而一些合作项目也面临国际政治、经济风险。这是目前国网公司海外投资运营项目普遍面临的问题。

不过,这一客观环境也使得中国企业应对风险能力得到磨练提高。谢国辉告诉本刊记者,近年来,国网公司风险防控一直在加强。

“比如,针对不同类型(全资、控股、参股)海外公司的特点,采取不同的海外公司风险防范重点措施;针对不同类型国际业务(投资运营、工程承包、能源合作、装备出口等),也相应采取不同的风险防范重点措施。”谢国辉说。(记者徐颖特约撰稿张传玮对此文亦有贡献)

“最佳代言人”的“推介”“站台”之功

靠企业单枪匹马去闯,很难竞争得过发达国家

“最强推销”、“最佳代言人”……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政府首脑(总理)理事会第十四次会议期间,人们再次把这样的标签与国务院总理李克强联系在一起。

在公众记忆中,上任以来,在出访的每一站,李克强都不忘推销中国的优质产品。

2015年4月10日,中国中车长春轨道客车股份有限公司的车间里欢声雷动。工人们高举着“感谢超级推销员”的红色字板,欢迎李克强的考察。在车间,李克强不忘嘱咐,“关键是你们要有过硬的质量和良好的售后服务。我为中国装备‘站台’,希望你们给国家‘撑台’,打造永不褪色的金名片!”

事实上,随着李克强持续不断的全球推销,中国装备已经成为中国“走出去”的一张名片。

“没有总理的推销,可能什么都做不出来”

2015年11月25日11时整,从苏州开往上海的高铁列车启动。在这趟载有16位中东欧国家领导人的列车上,李克强不时给各国领导人介绍中国高铁的情况,各位领导人也亲身体验到中国高铁的魅力。

在这趟被媒体称为性价比最高的“代言”之旅中,李克强表示,中方愿同有需求的国家分享这一成果,与中东欧国家携手合作,在交通基础设施等领域开展产能合作,在高铁和铁路设计、建设上为中东欧国家提供量身定制的方案和产品。

时间回拨两年,2013年11月,李克强访问中东欧国家,在与多位国家领导人会晤时,他大力推介中国装备,表示中方愿与有关国家一道,将铁路合作打造成中国与中东欧合作的新亮点。

当时,除了当面“推销”,李克强利用当地媒体进行“营销”。在中东欧国家媒体上发表的署名文章中,他专门提到中国高铁:中国交通运输装备制造业飞速发展,特别是高铁工程建设水平高、设备性能好,总运营里程已超过1万公里,完全有把握高质量承接中东欧各种交通基建项目。

“李式推销”可谓卓有成效。两年后,“推销”成果便告落地。2015年11月24日下午,第四次中国-中东欧国家领导人会晤后,李克强和匈牙利、塞尔维亚两国总理共同见证了“16+1合作”的“旗舰项目”匈塞铁路两个合作文件的签署。这一项目将确保年内开工,两年完成。

“中国总理在出访的时候,专门‘推销’或者宣传一个特色产品,非常罕见。这可以说是李克强的一个鲜明特色。”中国驻新西兰、瑞典前大使陈明明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这样评价。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世界经济研究所研究员陈凤英曾告诉媒体,高铁不是一般的项目,是一个战略。在世界范围内,高铁都是政府行为。修建高铁必须政府立项,而且金额巨大,动辄上亿,时间跨度也要几年,“靠企业单枪匹马去闯,很难竞争得过发达国家。如果没有总理的推销,可能什么都做不出来。”

中国高铁走向海外的第一单,也得益于李克强的推广。2014年10月,李克强访俄期间,中俄两国签署高铁合作备忘录。2015年5月,中国中铁发布公告称,其旗下的中铁二院集团工程有限责任公司与俄罗斯企业组成的联合体,已中标俄罗斯莫斯科-喀山高铁项目的勘察。

推销目录中还有啥

随着国际产能合作的加强,李克强的“推销目录”正日益丰富起来。

2013年11月访问中东欧时,除高铁之外,李克强还推荐了4G技术、核电、水电、风电等,并收获了多笔大单;2014年5月出访非洲时,李克强力荐“新舟60”飞机;2015年5月,在出席中国-巴西工商峰会期间,李克强与巴西总统罗塞芙共同出席并见证了中巴企业在工业、能源、基础设施、互联网等多领域的合作签约仪式。

更引人关注的是,在巴西期间,李克强在峰会上宣布,中方将设立中拉产能合作专项基金,提供300亿美元融资,支持中拉在产能和装备制造领域的项目合作。在此期间,李克强还推广了新的合作模式,即产能合作以及3×3模式,将全面推动中国与拉美的合作转型升级。

所谓的3×3合作模式,即共建物流、电力、信息三大通道;实现企业、社会、政府三者良性互动;拓展基金、信贷、保险三条融资渠道。

为支持中东欧大项目建设,中国于2012年设立了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100亿美元专项贷款。这对中国与当地的项目合作至关重要。

2013年,李克强出访中东欧期间,时任罗马尼亚总理蓬塔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中东欧需要中国这个世界经济“发动机”,“中东欧国家是欧洲最有活力的地区,但我们像一个精力充沛、刚刚毕业的大学生,我们努力工作但收入很低;我们像一个勤奋的青年,刚从农村来到城市,没有房也没有车,而银行业不会贷款给我们。”

随着中国与各国合作项目的增多,提供金融等方面的配套服务,也成为中国走出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成为李克强推销的新内容。

中国社科院拉丁美洲研究所副研究员谢文泽告诉《瞭望东方周刊》:“虽然总理提出3×3合作模式的时间并不长,但巴西反应非常积极,上到总统下到州长,企业家就更不用说了。据我了解,他们推荐的合作项目有数千个之多。”

超越经贸合作的元素

尽管每次出访都收获颇丰,但仅是订单数并不足以反映李克强对于推销中国的全部。

盘点李克强的外事活动,总少不了与外国领导人共同见证两国企业签约合作的内容。除了推销中国的优质产品、产能,李克强还多次为企业走出去“站台”。对于走出去的中国企业来说,总理的“站台”作用巨大。

2013年5月26日,在首访德国期间,李克强和德国总理默克尔共同见证了一家中国包装企业——纷美包装在德国工厂的扩建投资签约仪式。

纷美包装的行政总裁兼执行董事毕桦在与萨克森安哈尔特州州长、哈雷市市长签署第二条生产线投资项目谅解备忘录的过程中,李克强和默克尔就站在他的身后。

至今,毕桦仍对总理为自己“站台”签约的经历兴奋不已。他告诉《瞭望东方周刊》,虽然没有太听清总理说的是“不错!不错!”还是“祝贺!祝贺!”,但他充分感受到了总理的鼓励。

这一场景产生了持续的效果。在李克强亲自“站台”签约后,纷美包装与德国政府的沟通十分顺畅,不管是补贴资金还是德国政府承诺的配套设施建设,都非常及时。

事实上,中国企业和中国产品走出去的过程,也需经贸合作之外的元素助推。

2015年5月,在李克强的拉美四国之行中,随行者除了企业家,还多了由著名作家铁凝、莫言、麦家等组成的中国人文方面的代表团。

谢文泽告诉本刊记者,他走访过的十余个拉美国家中,学术界以及政府部门都曾普遍反映,对中国的文化了解不多。经济账总能算得清清楚楚,但谈到中国文化就如同雾里看花,所以拉美当地对于李克强带领作家出访、推动文化交流反应十分热烈。

外交学院外交学系副教授任远喆告诉《瞭望东方周刊》,国与国的交往,最关键的是民心相通。这需要依靠文化的手段,而拥有悠久文化的中国在这方面是有优势的。

“增加文化交流可以减少国际上对中国崛起的误解,特别是西方的一些歪曲报道。通过总理推介中国文化这种方式,也可以从根本上消除一些西方对中国的抹黑。真正理解中国文化的人,都会了解中国和平发展的目标,所以文化外交是比‘高铁外交’‘产能外交’更深层次的,也是中国外交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任远喆说。

任远喆认为:“通过高铁外交、产能外交,可以实现中国和其他国家的互联互通以及经济的进一步融合。这正是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的体现。通过合作来实现发展,并不是中国单方获利,这是中国外交非常强调的核心原则。”(记者徐颖特约撰稿张传玮对此文亦有贡献)

上合组织成为支撑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重要平台

随着上合组织的发展进入第二个十年,如何使多边合作取得更多实际成果,进一步增强组织的凝聚力和号召力,成为各国共同关心的话题

2015年12月15日,上海合作组织(以下简称上合组织)政府首脑理事会第十四次会议在郑州举行,来自上合组织成员国的政府领导人、观察员国总理或代表以及联合国亚太经社会、东盟、亚信会议等国际组织和多边机制的负责人参加此次会议,围绕如何深化上合组织各领域的务实合作充分交换意见,为落实本年度元首会议的成果作出具体规划,积极应对不稳定国际格局带来的现实挑战,共同探寻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创新路径。

会议成果聚焦对接“一带一路”

本次会议是2015年中国作为东道国举办的最后一场重要多边活动,时逢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进入全面实施阶段,又值中国“十三五”规划的路线图经中央全会审议通过,各方对上合组织框架内经贸合作新增添的“中国动力”充满期待。

此次会议的主要议题被确定为“研究上合组织框架内经贸、投资、金融、交通和人文合作的现状、前景和发展措施”,但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建设被置于讨论的核心。

各国总理共同发表的《联合公报》回顾了过去一年上合组织各领域取得的务实成果,确定未来一个时期多边合作的重点领域和优先方向。会上签署了一系列涉及上合组织具体合作和内部工作的决议和文件,比如《2016—2021年上合组织成员国海关合作计划》等,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关于区域经济合作的声明,重申各方积极支持实施丝绸之路经济带等区域合作倡议,认为该倡议契合上合组织的长远发展目标。赞成各国的发展战略与“一带一路”相对接,以产能投资、基础设施建设、金融、人文等领域的合作为重点,推进区域合作迈向更高、更广、更深层次,助推本地区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准备建立国际运输走廊,提升过境运输潜力,发展高铁等铁路交通,建立多式物流中心,采用先进和创新的交通技术;通过贸易结构多元化,提升商品和服务贸易规模和质量等,并积极吸引观察员国、对话伙伴国参与具体项目合作。

随着上合组织的发展进入第二个十年,如何使多边合作取得更多实际成果,进一步增强组织的凝聚力和号召力,成为各国共同关心的话题。由于成员国、观察员国经济实力、发展水平、地缘环境、资源禀赋差距悬殊,上合组织一直没有找到能够把所有地区国家都涵盖其中的宏大项目,中方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倡议满足了这种现实的需求。

上合组织成员国、观察员国和对话伙伴国都是“一带一路”沿线的重要国家,对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建设可以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这些国家同属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面临稳定本国经济、优化产业布局、挖掘资源潜力、强化竞争优势的紧迫任务,而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和地区内部贸易链、产业链的形成,将会使每个国家都能充分受益,共享合作“红利”。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需要地区国家之间、区域组织之间相互合作、广泛参与,方式灵活,主体多样,上合组织无疑是其中最可倚重的力量,可以提供机制方面的支撑和保障,帮助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与其他国家和地区发展规划实现相互对接。

提升应对外部风险与挑战的能力

目前,全球经济增长乏力,能源和原料市场价格持续走低,发达国家单方面调整经济和货币政策带来的负面“溢出”效应明显,上合组织所在地区国家经济下行的压力增大,相互间的贸易额急剧下滑,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等成员国的货币大幅贬值。

与此同时,上合组织周边地区的安全环境迅速恶化,叙利亚、阿富汗的和平进程受阻,前者内战加剧,民不聊生;后者执政当局发生分化,政治重建前景黯淡,以伊斯兰国为代表的极端主义、恐怖主义不断蔓延。

近年来,中亚日益成为地缘政治、地缘经济角逐和博弈比较集中的“竞技场”,不同大国从自身的战略利益出发,积极主导和推进不同的地区合作计划,甚至相互排斥,彼此针锋相对,干扰了正常的区域合作进程,影响了上合组织阶段性目标的设定和实现。

在这种严峻的挑战面前,地区各国无法独善其身,需要“抱团取暖”,因此亟待凝聚共识,扩大合作的领域。本次会议肩负着在新形势下上合组织如何进一步发掘潜力、创造机遇、共克时艰的重要任务。

要有效应对外部风险,首先要增强上合组织内部的团结,更多地实现利益上的共享,加强互信,责任共担,建立中国倡导的互利共赢的命运共同体;其次是夯实多边合作的物质和法律基础,采取多边和双边相结合的方式,争取在重点领域尽快取得突破,发挥示范和引领作用。

此次总理会,除大范围和小范围的多边会晤以外,哈萨克斯坦总理马西莫夫、俄罗斯总理梅德韦杰夫、吉尔吉斯斯坦总理萨里耶夫同时对中国进行正式访问。李克强还与梅德韦杰夫举行中俄总理第二十次定期会晤,双边层面签署的协议和文件更多,项目落实和启动更便捷,更有利于实现优势互补,也丰富和充实了上合组织框架内经贸合作的内容。

再次是,要针对各种风险建立必要的制度安排。由于外部的威胁和挑战来自不同的方面,需要进一步加强上合组织的行动和保障机制建设,在政治、外交、安全、经贸、社会等方面加强磋商与协调,制订必要的预防措施。

以“六大平台”推动三大合作

上合组织是新型的区域合作机制,以“上海精神”为指针,倡导新的合作理念与合作原则,尊重成员国经济和文化上的差异,致力于实现共同发展、共同繁荣。

经济、安全、人文是上合组织多边合作最重要的三个方面。其中,经济和安全被称作“两个轮子”:安全上重在打击“三股势力”和跨国犯罪,防范非传统安全威胁;经济上重在推动贸易和投资便利化,围绕2003年签署的《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多边经贸合作纲要》出台落实措施计划。

由于主客观条件的限制,上合组织框架内的多边经济合作遇到的障碍比较多,明显滞后于安全合作,必须不断创新合作的方式,寻找适合本地区各国实际情况的合作路径。

上合组织人文合作点多面广,文化、教育、科技、卫生、青年、媒体、旅游等方面的交流越来越频繁,但受到的关注明显不够。

此次上合组织总理会体现出了一些“新”意,对区域合作的意义非常重大。如李克强总理在发言中强调,在关注安全、经济、人文三大传统领域的基础上,重点强化本组织六大合作平台,即筑牢安全合作平台、搭建产能合作平台、加快建设互联互通平台、创新金融合作平台、构建区域贸易合作平台、打造社会民生合作平台,推进各方友好合作取得扎实成果。六大平台不仅容量更大,而且相互并联,重点还是放在经贸领域的合作,有四个平台与此有关,有望破解多边项目落实过程中遇到的现实瓶颈。

建设六大平台,也与2015年上合组织成员国领导人双边或多边会晤时确定的大政方针一脉相承。如2015年5月习近平主席访问俄罗斯,中俄发表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与欧亚经济联盟建设对接的声明;7月上合组织成员国元首乌法峰会签署的文件中包括上合组织至2025年发展战略和边防合作协定等;9月中哈两国总统会晤签署多项经济合作“大单”,两国总理一年当中三次会晤,双方的产能合作步入快车道。人文和民生合作也受到领导人会晤特别的重视,同样可以起到基础性的作用,拉近成员国、观察员国民众之间的心理距离,促进彼此的相知、相亲,实现世代友好、民心相通的目标。

总之,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铺开,中国的对外开放也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产能、制造业、科技、信息等产业的合作,将使中国一国的优势转变为地区国家的整体优势;亚投行、丝路基金、金砖银行的启动,不断签署货币互换的扩大本币结算的协议,也有助于地区国家经济实现“良性循环”。中方希望此次上合组织总理会成为区域合作的一个新起点,以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为契机,为多边经济合作找到更多的“增长点”,充实多层次、多领域合作的具体内容。

2015年9月在中国西安举行的上合组织经贸部长会晤,以区域经济合作与“一带一路”如何衔接为主题,围绕中方的有关建议,形成了促进多边合作的9项具体举措,包括启动制定区域经济合作五年发展规划,批准启动《2017-2021年推动项目合作措施清单》;深入推进贸易便利化,批准成立贸易便利化工作组;扩大贸易搭建平台,举行首次“上合组织国家商品展”;开展跨境电子商务合作,探讨建立“上合组织电子商务平台”;加强投资合作,中方将推动企业开展集群化投资;推进互联互通合作,开展区域物流枢纽和出海港口建设;加强资金融通,开展投资项目合作;深化海关合作,等等。这些措施同样可以与“一带一路”框架下的多双边合作相互呼应,起到“铺路搭桥”的作用,说明上合组织正在成为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过程中不可替代的支撑平台。(孙壮志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上合组织研究中心秘书长)

更多精彩资讯>>>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