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广州12月22日电(记者王攀)加工贸易在我国外贸格局中长期占有重要位置。2011年以来,加工贸易大省广东启动了新一轮加工贸易转型升级。新华社记者追踪采访了解到,在这一过程中,政策创新发力不仅发挥了决定性的推动作用,也为后续改革、突破积累了宝贵经验。
政策“松绑”拓展升级空间
时近岁末,特百惠中国有限公司供应链总监刘存明依然非常忙碌。作为一家总部位于美国的知名家居用品跨国巨头,特百惠不久前刚刚决定将其全球技术中心和维修中心从日本迁到广州南沙自贸片区。而吸引这次跨国转移的,就是南沙海关首次为企业开设“特殊企业维修账册”的政策创新之举。
“维修业务可以理解成一种高端的加工贸易形态,在过去的几个月里,我们实实在在感受到了政策的支持。明年1月份维修中心可以正式运行,新增产值至少几百万美元。”刘存明说。
回顾这一轮加工贸易升级转型进程,海关广东分署副主任何力说,“市场驱动、企业自主、政府引导、海关配合”是其主要特征,其中最基础的一点就是通过政策创新为加工贸易产业拓展空间,让众多企业有能力向“微笑曲线”的两头延伸,进而形成新的产业竞争力。
全国不具备法人资格的来料加工企业90%以上在广东,这些企业如果没有政策的松绑和扶持,仅进口不作价设备的税收问题一项就能让转型化为泡影。广东海关与省政府积极配合为广大企业争取了政策空间,真正实现了企业的不停产转型。截至目前,广东关区共有7500余家有意愿、有条件的来料加工企业转型为法人企业,占总量的近70%。
与此同时,针对新型贸易业态的政策创新也发挥了重要作用。除特百惠外,目前广州南沙保税港区已经开展的维修业务试点不仅吸引了跨国企业入驻,也吸引了国内龙头企业如美的集团等进驻;截至今年8月,广东加工贸易企业累计设立研发中心3842个,比去年底增长6.3%。
政策“减负”降低转型成本
今年下半年,东莞华科电子科技有限公司关务及进出口处副经理丁移敏感到自己的压力减轻了很多。和以往企业每天派“大队人马”为100多台车进出口岸报关、每台车都有可能产生2000多元“过夜费”相比,现在她只要在网上操作申报,快的时候3到5分钟即可完成报关。这不仅大大降低了运行成本,也使得企业生产效率显著提高。
事实上,对于加工贸易企业而言,由于相当部分企业具有低技术、低附加值特征,转型过程中的成本负担就显得格外突出。从内外多个层面尽量为企业减轻财务负担,也就成为广东此轮政策创新突破的重点。
“减负不是减税,而是通过加强政府部门自身的服务和管理能力,为企业‘省’出不必要的成本空间。”何力说。
推行跨关区外发加工免收保证金,就是广东创新政策的重点举措。在海关对自身监管手段进行完善的基础上,广东省内加工贸易企业按年度减免占压资金总额近40亿元,大幅减少企业资金压力,切实为企业降幅增效。
此外,不断加大便利化服务力度减轻企业进出口环节的成本负担,也是一项重要举措。目前企业业务办理时间已经由原来的1至3天缩减至1至2小时,带来的资金节约也同样十分可观。
政策“引领”实现梯次转移
长期以来,围绕加工贸易形成的种种质疑始终没有消除,一些人对加工贸易高能耗产业比重偏高、对国内经济拉动作用偏低、容易迁移等缺陷心存忧虑,甚至认为加工贸易已经不再符合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需要。
“事实证明,在政策创新推动下,广东加工贸易企业进出口总量近年仍在增长,其研发力度、高附加值产品比例也在增长,且国内民企增加,正改变外资独大的局面。加工贸易至少仍有相当长的一个发展期,广东创出的相关经验,对全国如何引领相关产业有积极示范意义。”何力说。
广东加工贸易企业转型的一大方向就是内销。黄埔海关率先在东莞试行内销“集中申报”模式,建立“内销快速通道”。截至2014年,广东从事加工贸易业务的外商投资企业产品内销总额达17020.2亿元,比2011年增长20.7%;海关对加工贸易经批准内销货物征税136亿元,相比增长33.2%。
3年多来,通过促进企业搬迁转型和实施“腾笼换鸟”“劳动力和产业双转移”战略,珠三角地区转入粤东西北地区的加工贸易项目累计达779个,涉及加工贸易进出口72.7亿美元,陆续向中西部转移加工贸易产能近400亿美元。
在有关专家学者看来,随着加工贸易政策改革的不断深入,根据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布局的要求,将加工贸易的保税优惠体制主要给予那些符合国家产业发展战略的行业,能够使得加工贸易体制在新的形势下发挥新的作用,将是未来全国性改革和管理体系完善的重中之重。
更多精彩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