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色煤城”重塑多彩形象
来源:经济参考报 发布时间:2015-12-23 07:12:01

今年9月22日,陕西省省长娄勤俭随国家主席习近平在美国西雅图举行的第三届中美省州长论坛作主题发言。娄勤俭从讲述“煤城”铜川转型发展改善生态环境,使之成为世界濒危保护物种朱鹮繁衍栖息地的成功实践切入,介绍了陕西利用清洁能源的做法和成效,并对铜川近年来加快转型发展、改善生态环境取得的显著成效给予了高度评价。

近年来,作为黑色煤炭的富集地、青色陶瓷的发祥地、红色革命的根据地、金色佛教的兴盛地、绿色生态的养生地,铜川市站在新的起点上,改变着人们传统印象中的“黑色煤城”,呈现出多彩的发展基调,努力建设经济强、文化兴、生态美的全国知名休闲养生城市。

煤和水泥曾带给铜川无限荣耀

铜川,原名“同官”,夏、商隶属古雍州。因与“潼关”同音,治所又设在铜水之川,民国35年(1946),同官改称铜川。

铜川地处陕西省中部、关中盆地和陕北高原的接交地带,与延安、渭南、咸阳3个地市毗邻,历史源远流长。铜川市交通便利,是关中经济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通往人文初祖黄帝陵及革命圣地延安的必经之地。铜川市下辖宜君县、王益区、印台区、耀州区和省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新区。

铜川1958年建市,因煤而兴、先矿后市,是陕西继西安之后设立的第二个省辖市。这里资源丰富,工业基础较好,被誉为陕西“煤都”,石灰石、陶瓷黏土、石油、油页岩等矿产储量较大、品质优良,曾是全国重要的煤炭生产基地和西北最大的水泥生产基地,为国家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

建国伊始,百废待兴的新中国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推出156个重点工程建设项目,铜川王石凹煤矿位列其中。在前苏联的援助下,王石凹煤矿于1961年11月20日投产,年生产能力120万吨,是当时我国西北地区最早、最大的机械化竖井。

“一五”期间,铜川的另一项重点工程耀县水泥厂也于1956年破土动工,建厂初期即有3条工艺线,年产500号普通硅酸盐水泥70万吨,主要设备从民主德国全套引进。耀县水泥厂当时被称为“亚洲一号”。

上世纪80年代,铜川煤炭产量一度占到陕西的70%,水泥和铝产量年年增长,成为西北地区重要的能源建材基地。据统计,1958年设市以来,铜川累计生产原煤6亿多吨、水泥1亿多吨,为陕西乃至全国的经济建设做出重要贡献。

煤和水泥产业的创建,使重工业成为铜川经济发展的基调。陕西省铜川矿务局宣传部长李德强介绍,计划经济时代,煤和水泥曾带给这座西北小城无限荣耀。

过去“先生产后生活”发展理念,以及“挖煤卖资源、挖石头烧水泥”落后粗放的生产方式,也给铜川带来环境污染严重、产业结构单一等突出问题。1993年,中华环保世纪行称铜川是“一座卫星上看不见的城市”。

循环经济成转型重要抓手

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是一个世界性难题,如何才能走出由“黑”变“绿”的可持续发展的转型之路?

铜川市发改委总工程师叶强说,铜川历届市委、市政府努力在创新中寻求可持续发展途径。目前基本确立了以建设经济强、文化兴、生态美的全国知名休闲养生城市的目标,在实施煤炭、水泥、铝业等传统产业改造升级的基础上,充分挖掘药王孙思邈中医药文化,培育壮大中医养生、装备制造、食品加工、文化旅游、现代服务和现代特色农业等接续产业作为促进转型发展支撑,把加大环境治理作为转型发展的保障,以产业成就城市、城市助推产业、促进产城融合发展。

2009年,铜川被国务院确定为全国资源型可持续发展试点城市,2013年被列入全国第二批节能减排财政政策综合示范城市。

铜川市按照“大集团引领、大项目支撑、集群化推动、园区化承载”的思路,先后设立了南部、坡头、董家河、黄堡4个市级工业园区和耀州区惠塬、王益区王家河、印台区顺金、宜君县彭镇4个县级工业园区,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快工业园区建设推进城市化的决定》。为加强园区服务管理,制定了《铜川市服务重点项目建设实施办法》。实行重点项目服务保障推进制、驻工地专员制、媒体公示制、要素保障制、建设环境保障制、诚信履约制、目标责任考核奖惩制七项措施,努力打造“服务高地”、“环境佳地”、“创业福地”。

目前,全市入园企业152家,工业总产值204亿元,占到全市工业总产值的61.5%,成为拉动市域经济发展新的增长极。

作为西北地区重要的能源建材基地,面对全国范围煤电铝水泥产能过剩的紧迫形势,铜川把发展循环经济作为重要抓手,实现工业解困突围。

铜川市董家河工业园区党委书记李海宝说,铜川市将在这里“再造一个新铜川”。董家河全国循环经济教育示范基地为主阵地,与陕煤化、陕有色合作,按照“用煤发电,用电炼铝,铝进行深加工,电厂灰渣全部用作水泥建材生产原料”的思路,打造“煤-电-铝-水泥”联产联营为主的循环经济产业链,实现资源多层次就地转化增值。

目前,以“煤-电-铝-水泥”产业链为支撑的循环经济产业体系初步形成,实现了循环经济产业链由纵向耦合向横向桥接的重大突破。

铜川以保护环境为前提,对境内油储874平方公里的亿吨级宜君渭北油田进行科学合理的开发利用,目前原油年产能10万吨。依托铜川日照强度大、时间长的优势,大力发展光伏发电、风电。目前,全市传统产业36种工业品中,有25种完成技术改造提升。

作为建市较早的老工业城市,铜川发挥工业种类比较齐全的优势,重点引进汽车零部件、清洁高效发电装备、智能输配电、能源装备、石化成套设备、工程机械装备等领域的重大项目,推动重大技术装备自主化、成套化、高端化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名牌产品的龙头企业。目前,陕煤化PVC管材、西安重装煤矿机械、陕汽零部件加工基地二期、旺旺食品三期等项目进展顺利,有望促进重装制造业成为工业新的优势产业。

立足地处全国苹果最佳适生区,铜川苹果和铜川大樱桃获得国家地理标志认证的优势。按照“园区化引领、规模化发展”的思路,积极实施农业园区化发展战略,在全市规划建设了18个现代农业园区,其中9个农业园区被确定为省级现代农业园区。连续多年大力开展苹果、樱桃、鲜桃、核桃等特色鲜干果经济林建设,全市鲜干果经济林面积达到217万亩,苹果优果率达到83%,农民人均达到5.5亩、人均果业收入超过4000元,成为农民增收的主渠道。铜川市市长杨长亚介绍说,今年前三季度,铜川实现生产总值225.75亿元,同比增长7.6%;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950元,同比增长8.8%;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585元,同比增长10.7%。

2015年9月,陕西省信息中心联合省信息协会发布了陕西各市2013-2014年度居民幸福指数评价报告和城市宜居水平评价报告,铜川居民幸福指数位居第二位、城市宜居水平位居第三位。这个昔日的“黑色煤城”,以坚持不懈的探索和实践,走出了一条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系统转型的绿色之路。

建设全域旅游新兴区

杨长亚说,“十三五”是全面深化改革的攻坚时期,也是铜川市实现资源型城市深度转型的关键时期。铜川是“药王”孙思邈故里,依托独一无二的中医药养生资源,铜川市将进一步明确建设大健康旅游名城的深度转型方向,力争到“十三五”末,将铜川建设成以健康养生为主体的全域旅游新兴区、全国资源型城市转型样板区。

“十三五”期间,铜川市要牢牢把握挖掘文化内涵、发展全域旅游这个大方向,全力构建文化引领、旅游带动、工业推动、创新驱动、环境保障的深度转型支撑体系,塑造“煤城”新形象。

铜川市将以文化引领全域旅游带动深度转型。以红色照金、药王文化、耀瓷文化、佛教文化、宜君避暑文化、工业遗产文化等六大特色文化引领深度转型,强化核心景区支撑,完善旅游产业要素,构建全域旅游格局,带动深度转型。力争到2020年,创建5A级景区1个,4A级景区5个,3A级景区9个。全面实施传统产业循环化提升、接续产业规模化发展和新兴产业科技化带动三大工程,优化资源配置和空间布局,不断提高工业发展水平,打造300亿循环产业集群、陶瓷百亿产业集群、装备制造50亿产业集群和食品医药50亿产业集群。到2020年,实现“两个突破”,即工业总产值突破1000亿元,年均增速14.57%;工业增加值突破400亿元,年均增长14.11%。支持市中医院和孙思邈医院开展中医养生保健服务,并为区域内中医养生保健服务机构提供人员、技术、服务、产品指导。推动孙思邈中医堂在“十三五”期间实现区(县)镇卫生院和社区医院全覆盖。

按照铜川市的规划,“十三五”全市构筑“一轴八园五区五组团”的产业空间布局。以沿包茂高速、延西高速的复合发展轴为发展主轴,以董家河、南部、坡头、黄堡、陈炉、惠塬、王家河、彭镇等八个园区为全市工业集聚区;以照金香山、药王山、陈炉古镇、玉华宫、宜君生态文化旅游综合体等五大景区为文化旅游核心区;以照金(小丘)、步寿塬、黄堡、周陵、福地(棋盘)五个现代农业组团为农业发展的样板区,打造特色生态农业;以分布于境内的多个旅游景点、农业园区为补充,按照“一轴八园五区五组团”的产业布局,不断推动产业集群化、园区平台化、景区内涵化的格局。

2013年7月,中国秦岭以北朱鹮放飞仪式在铜川市沮河湿地举行,32只朱鹮陆续飞向天空,铜川成为秦岭以北朱鹮放飞的第一个实验区。2015年4月,全国暨陕西省第34届“爱鸟周”活动启动仪式在铜川柳林林场举行,30只朱鹮再次放飞。目前,这些野化放飞的朱鹮已成功繁育“铜川籍”朱鹮16只。

本期稿件除署名外,均由本报记者梁娟、付瑞霞、郑凯伦采写,铜川市委宣传部焦国献参与

更多精彩资讯>>>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