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次举牌”全透视 金融资本岁末狂欢
来源:上海证券报 发布时间:2015-12-24 07:13:04

举牌,再举牌!

掺杂着资本利益纠葛,迎合着岁末题材寡淡,贯穿全年的举牌主题在年底正迸发出更强的热度。手头充裕的资本玩家,已然不满足于5%的常规界限,用一次又一次的举牌展现着资本的意志。

熙攘喧嚣固然好看,宝万之争不乏热闹,但梳理举牌以及二次举牌的发展轨迹,其隐藏背后的资本逻辑更值得市场各方深思。

与前期举牌潮相比,四季度愈演愈烈的连环举牌呈现出更多亮点:首先,在举牌节奏上,二度举牌往往一改此前的谨慎,不计成本快速扫筹;其次,在举牌主体上,私募、险资盖过了举牌双雄的风头;再次,在标的选择上,从此前偏爱小市值转向有业绩支撑的白马股。

在市场人士看来,资本向来逐利而动,无论险资还是私募,一方面是为年底业绩做冲刺,另一方面也为来年发力做铺垫。“在5%股东不得反向操作等诸多限制之下,举牌在A股已经有着更深含义。考虑到市场化趋势的持续加强,举牌无疑将演化出更多玩法,买,还是再买,将成为更多资本方的战略考量。”

不计成本明牌强攻

资本方在二次举牌时,无论是出手时间,还是买入频率,明显比首次举牌要爽快许多,其往往是在首次举牌后没过多久,即很快完成筹码搜集,再度达到举牌线

看惯了爬行买入、避线增持,四季度突然出现的强攻举牌强力冲击了市场对资本力量的认识,锋芒毕露的资本玩家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市场之中,豪掷千金、大举扫货。

据上证报资讯数据统计显示,今年四季度以来已有十几家上市公司被单一资本方举牌两次或两次以上,其中不乏近期备受关注的万科A、同仁堂等热议案例。

值得注意的是,资本方在二次举牌时,无论是出手时间,还是买入频率,明显比首次举牌要爽快许多,其往往是在首次举牌后没过多久,即很快完成筹码搜集,再度达到举牌线。

以安邦对同仁堂的连环举牌为例,12月23日,同仁堂发布最新的权益变动书,截至12月22日,安邦对同仁堂的持股比例已经达到10%,完成第二次举牌。此时距离安邦首次举牌仅有10个交易日,其中还包括举牌达到5%后必须暂停交易的两天。

细看交易过程,可见安邦二度举牌时的买入决心和效率明显比首次提升了不少。安邦第一次举牌的建仓时间可以追溯至2015年9月,公开资料显示其在9月和11月分别买入了4.05万股和1164.0116万股。彼时,安邦似乎对是否举牌仍有所顾虑,其买入行为也并未在盘面上引发波动。

不过,在首次举牌完成之后,安邦明显换了一副“嘴脸”,在其仅有的可操作的8个交易日中,火速买入约6857.35万股同仁堂股份,买入成本则迅速从每股26元、27元的区间增加至33元以上。而在安邦的巨量买单助推下,同仁堂在几个交易日明显呈现出放量上扬的态势,股价从12月初的26.45元攀升至最新的41.31元,昨日盘中甚至一度创下历史新高。

在熟谙交易的市场人士看来,安邦对同仁堂举牌前后的风格转变明显是顺势而为。“举牌之前,市场并不知道同仁堂是安邦的猎物,逢低买入、小步建仓有利于降低成本,但在举牌之后,跟风盘已经认识到同仁堂的价值,安邦只能先下手为强,即使抬高股价也要完成建仓,否则被市场游资一炒,成本可能就不是增加20%那么简单了。”

梳理近期的二次举牌案例,“小步建仓”+“大举加仓”的两阶段操作手法并不鲜见,如安邦举牌大商股份、欧亚集团,宝能系扫货万科。

金融资本岁末狂欢

即将过去的四季度,险资和私募几乎占据了“举牌”主战场,宝能、安邦、生命这样的险资以及崔军、思考投资这样的私募笑傲江湖

三季度,在股市巨幅震荡中挺身而出的“举牌双雄”——由单祥双掌舵的中科招商以及刘益谦麾下的国华人寿,无疑是市场最大的亮点。然而,市场逐渐风平浪静之后,“举牌双雄”却逐渐销声匿迹,鲜有表现。与之相比,由险资和私募组成的“金融举牌队”却在四季度大放异彩,上演岁末狂欢。

统计数据显示,在即将过去的四季度,险资和私募几乎占据了“举牌”主战场,宝能、安邦、生命这样的险资以及崔军、思考投资这样的私募笑傲江湖。

以最受关注的万科A为例,根据最新的披露信息,截至12月15日,安邦在万科停牌前夕再度大举吸筹,持股比例已增至万科总股本的6.177%。与此同时,宝能系也将持股比例增至23.523%,而此时距离宝能系第三次举牌尚不足月。

在业内人士看来,险资面对新保险监管体系“偿二代”实施前的资产配置战术调整,以及监管层对保险资金投资蓝筹股票监管比例的放宽,给险资提供了巨大的施展空间,其一而再、再而三地举牌亦在情理之中。

“既然险资能买,现在的价格又不高,为何不连续举牌来加仓呢?”某险企投资人士告诉记者,按照现行规则,举牌之后6个月内不得反向操作,既然前期股份已经锁定,那么在没有更好标的的情况下,举牌之后肯定要继续加仓,直接买到自己需要的仓位。

该投资人士认为,保险公司存在“从节约资本的角度,通过调整资产配置战术,来实现提升偿付能力充足率”的需求,考虑其“二次举牌”的一些投资标的股权颇为分散,如果能够凭借着较高的持股比例提名董事进入董事会,对于提升偿付能力充足率也有不小的帮助。

与险资“有钱任性”的“二次举牌”不同,私募“二次举牌”的诉求点则在控制权和影响力上。

在崔军六次举牌新华百货之后,新华百货12月9日披露,崔军近日通过旗下两家公司再度增持新华百货2%,致使其股权比例上升至32%,取代原先的物美系成为公司第一大股东。

在完成了最大限度的买入之后,按照其一贯行事风格,崔军显然会重新启动改选董事会。有熟悉崔军的知情人士告诉记者,其一直对上市平台颇为向往,新华百货可能是其此轮举牌的试水之作,一旦时机成熟,其可能对其他公司展开类似行动。

“看重组”变成“追白马”

对比三季度“抢小票”的举牌逻辑,四季度的“二次举牌”明显偏向了白马股,资本方的选择标准也从“看重组”变为“买白马”

统计数据显示,10月以来被“二次举牌”的公司大多属于商业贸易、房地产以及银行板块,按照最终控制方的属性来看,这些公司大多是国企性质,而非“举牌双雄”热衷的民营性质。

12月22日,欧亚集团、大商股份双双发布提示公告披露,安邦保险继12月10日对两公司实施同步举牌后,又于12月18日同时二度举牌两公司,短短7个交易日内,安邦对两公司的持股比例均已达到10%。

截至目前,包括欧亚集团、大商股份在内,加上农产品、南宁百货、新世界,已有5家商业百货类上市公司被险资“二次举牌”,即持股比例达到10%及以上。此外,宝能系对合肥百货的持股比例也已经达到6.72%。

回溯险资去年的建仓情况,商业百货类上市公司同样榜上有名。对此,有业内人士分析称,这类上市公司大多属于资产富裕型,按照重置价值估算,其价格并不算高;另一方面,这些公司的整体市值并不算大且流动性较好,险资买入无论持有还是将来退出都较为容易。

上述保险投资人士则认为,尽管近期举牌方来势汹汹,但从买入标的来看,其并非乱投一气,而是选取有着明显业绩支撑、行业护城河的白马股。“或许在买入过程中,第二次举牌时的成本已经较高,但考虑到其潜在价值及安全边际,我们依然觉得这笔买卖很划算。”

如此操作手法与三季度的“举牌双雄”似乎截然相反。据上证报资讯统计,“举牌双雄”截至三季度末共计进驻55家上市公司,其中中科汇通26家、国华人寿29家,总计耗资313.75亿元,尚不及宝能系一家对万科的买入金额。

“无论选小票还是白马股,举牌方的选择都与自身情况密不可分。中科招商旗下拥有大量的拟上市项目,其举牌小票对未来这些项目证券化有着极大的帮助。但对保险公司来说,其更希望追求稳健的长期投资收益。不仅如此,对蓝筹股的配置也能帮助公司更好地改善偿付能力。”沪上某私募人士分析认为。

在采访中,某市场观察人士则向记者提供了另一种观点,其认为在注册制落地之后,壳资源的稀缺程度已在削弱,有着业绩支撑的白马股开始吸引资本的关注,险资连续举牌只是向市场提示了这一点,未来对白马股的“二次举牌”或将成为潮流。

更多精彩资讯>>>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