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给侧改革:新内涵新境界
来源:光明日报 发布时间:2015-12-24 08:19:01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为今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的关键词。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重大创新,是适应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后综合国力竞争新形势的主动选择,是适应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必然要求。

“很长一段时间,我们更注重‘需求侧’,强调投资、消费、出口‘三驾马车’对经济的拉动,而现在更强调‘供给侧’的质量与效率。”国务院参事室特约研究员姚景源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2016年,推进结构性改革将为中国经济带来什么样的新动能?在经济学家们看来,其中蕴含着新机遇、新内涵、新境界,预示着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实质性推进。

供给侧发力:破解深层难题

在姚景源看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正是破解深层次难题所需。从外部看,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世界经济持续低迷,贸易保护主义抬头,无法延续过去出口的高增长态势;从内部看,长期的高投资率在拉动经济增长同时也带来了产能过剩,过度依靠投资拉动不可持续。这都需要从供给侧发力。

当前,中国的钢铁、水泥、平板玻璃等行业面临严重产能过剩,不仅造成生产力和财富损失,也带来了发展的不可持续。“加之企业成本上升、PPI(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下降,我们亟须在供给方面打破对企业发展的约束,通过减税、降费为市场主体提供良好条件。”姚景源强调。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部研究员张立群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当前,中国经济在供给与需求两端正在发生重要变化。过去市场需求强调的重点是“有没有”,而现在要解决的重点是“好不好”;过去是供不应求,现在很多产业供大于求,产能过剩问题突出。与需求侧重点变化紧密相联,供给侧需要主动与之适应,需要调整供给侧的结构与质量,真正实现发展方式从粗放到集约、从数量到质量效率的深刻转变。

五大政策支柱:激活内生动力

按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实施相互配合的五大政策支柱——宏观政策要稳,就是要为结构性改革营造稳定的宏观经济环境;产业政策要准,就是要准确定位结构性改革方向;微观政策要活,就是要完善市场环境、激发企业活力和消费者潜力;改革政策要实,就是要加大力度推动改革落地;社会政策要托底,就是要守住民生底线。

在经济学家们看来,五大政策支柱是保障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落地的关键,也是推进中国经济提质增效的重点。“一方面,资源环境、劳动力工资等方面的传统优势已经在消减;另一方面,发达国家更加注重实体经济,推进制造业再升级,中国在高端制造业领域的压力也在增大。这都要求我们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真正依靠产品质量与品牌信誉取胜。”张立群强调。

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陈东琪表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内涵丰富。从产业结构看,需要健全产业转移的市场机制,改革产能走出去的体制;从市场结构看,需要完善市场准入负面清单管理,推进要素价格市场化改革、工商注册制度便利化改革,建立统一的市场监管体系;从区域结构看,要推进新型城镇化体制创新,创新区域合作激励机制;从风险结构看,需要加快改革金融监管体系。“供给侧改革涉及生产能力、生产方式、生产关系、生产空间的创新转型。”陈东琪指出,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资源、人口、创新三大动力在推动经济增长,但核心动力是创新。

五大任务:迎接重要开局

此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抓好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五大任务。“每一项都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密切相关,而其根本目的是促进中国经济转型升级。”张立群表示。

针对备受关注的房地产库存问题,张立群表示:“一方面要关注库存面积的增长,另一方面要看到不同地域库存情况的差异,当前大城市的矛盾需要更加重视,应关注房地产企业资金回笼效果。”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到今年10月末,全国商品房待售面积6.86亿平方米,比9月末增加2122万平方米。与2014年同期相比,全国商品房待售面积增加了1亿平方米,增幅为17.8%。在化解房地产库存方面,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了“允许农业转移人口等非户籍人口在就业地落户”“把公租房扩大到非户籍人口”“要取消过时的限制性措施”等具体要求。专家表示,这是化解库存的现实需要,更是推进“人的城镇化”的必然之需。

在专家看来,五大任务的提出既体现了务实作风,又体现了创新思维。例如,在帮助企业降低成本方面,会议提出“研究降低制造业增值税税率”“要降低电力价格”;在扩大有效供给方面,会议提出“提高投资有效性和精准性”“要加大投资于人的力度”“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这些内容都准确把握了当前发展的关键问题,为“十三五”开局之年作出了有力部署,新内涵蕴含着发展的新境界,需要各方凝心聚力,扎实推进。

(本报北京12月23日电本报记者冯蕾)

更多精彩资讯>>>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