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的开局之年,也是推进结构性改革的攻坚之年。当前,“三农”问题、贫困问题、企业技术装备落后、创新能力不足等,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面临的短板,也是我国经济转型升级的薄弱环节。补上这些短板,加强这些薄弱环节,能提高我国经济“木桶容量”,提升产业层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通过结构性改革,补上这些短板,扩大有效供给。
补上贫困短板
拉动投资扩大消费,增强贫困地区发展能力
贫困问题无疑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突出的短板。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要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加大资金、政策、工作等投入力度,真抓实干,提高扶贫质量。
“扶贫开发不仅是任务,也是重要增长点。”中国人民大学反贫困问题研究中心主任汪三贵说,随着脱贫攻坚进入冲刺期,一系列超常规举措和政策组合拳将精准发力,为我国经济增长注入新的动力,带来新的机遇。
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滞后几乎是所有贫困地区的共同特征,也是制约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拦路虎”。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我国将持续改善贫困地区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大力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汪三贵说:“补短板就是扩大有效供给。这些短板早晚要补,早补早见效。现在钢筋、水泥等建材价格较低,补短板成本低,而且能有效化解过剩产能。”中国国际扶贫中心副主任黄承伟举例,今后5年,我国要易地扶贫搬迁1000万贫困人口,按照每户20万元的投资规模核算,大概能拉动6000亿元有效投资。
“扶贫开发增加贫困农民收入,也能有效促进消费。”汪三贵分析,低收入群体的边际消费倾向高,家用电器等改善性需求旺盛,而且他们消费的更多是国内生产的价廉物美的商品,因此,扶贫开发促消费的潜力也不可小觑。
黄承伟说,加大扶贫开发补上短板后,贫困地区能有效增强自我发展能力,通过因地制宜大力发展生态旅游、绿色农产品等产业,增加有效供给;同时充分利用丰富的土地、劳动力等资源优势,承接无污染的、劳动密集型等产业转移,贫困地区有条件成为新的经济增长极。
补上“三农”短板
把资金和政策重点用在保护和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及农产品质量、效益上
今年粮食产量喜获“十二连增”,农民收入首次突破万元大关,但“三农”仍然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短板。补上“三农”短板,既能扩大有效供给,又能为经济社会发展“固本培元”。
“短期来看,我国‘三农’问题面临农产品质量安全和农民持续增收两大挑战;长期来看,抓好农业生产面临可持续发展和提高综合生产能力两大挑战。”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李国祥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把资金和政策重点用在保护和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以及农产品质量、效益上,这样才能更快补上“三农”短板。
李国祥分析,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要在确保口粮安全等“量”的基础上向提高“质”的方向逐步转变,满足人民群众日益提升的需求水平。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要更加重视构建市场动力,把重点放在提升农业标准化水平、完善检测体系、打造质量可追溯的全产业链等方面。“今年农产品价格整体比价低迷,经济下行压力较大,农民外出务工困难加大”,李国祥说,明年要在保障农民收入稳定增长上多下功夫。
“要改变单纯追求产量的倾向,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李国祥认为,加强农田水利等农业现代化基础建设,提升农业科技水平,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落实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全面提升农业可持续发展水平。
补上技术设备、人才等短板
强化经济增长新动能,加快产业转型升级
新常态下,新旧动能转换,产业转型升级加快。企业技术设备落后、高素质人才不足、软硬基础设施落后等,成为强化经济增长新动能的短板。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要求,补上这些短板,扩大有效供给。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王一鸣认为,信息软件、生物医药、高端装备制造等新兴产业虽增势强劲,但尚不足以抵消传统产业的放缓,新老产业增长“青黄不接”是当前工业增速整体放缓的重要原因。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培育发展新产业,加快技术、产品、业态等创新。这样,经济增长新动能才能加快成长,并逐步接续旧动能成为主导力量,让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并稳步迈向中高端水平。
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所长黄群慧说,当前消费需求高端化趋势明显,比如智能化产品需求旺盛,但供给侧特别是高精尖产品的供应还跟不上,制造业迫切需要转型升级。
“制造业转型升级,需要技术设备、研发、人才等一系列支撑”,黄群慧以信息技术产业举例,宽带、网络等硬件设施,高素质人才,特别是核心技术等还是短板,尽快补上,能促进中国制造由大向强转变,提升经济增长传统动能,促进新动能成长。
黄群慧说,顺应新技术革命潮流,推动中国经济向中高端水平迈进,要用既利当前、更惠长远的结构性改革办法,支持企业提高技术改造和科研创新能力,加大人力资本投资。“加大这些方面的投资,既是有效投资,又能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记者顾仲阳)
更多精彩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