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地儿科就诊爆满暴露哪些问题
来源:中国青年报 发布时间:2015-12-28 08:22:08

入冬以来,上海最热门的词语之一是“儿科”。

上海市新华医院(一家知名儿科医院)入冬两周来,接诊增加近20%,无奈贴出告示“儿科急诊内科等候时间需要6小时,有高烧的小朋友请先服用‘美林’(一种退烧药)”。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接诊人数也创下历史新高,门急诊最高峰时单日突破9000人次。上海儿童医院首次向社会公开招募夜间志愿者,从晚上6时工作到9时。

伴随儿科就诊爆满一同呈现在公众面前的,是儿科医生的紧缺问题,尽管各家医院儿科医生“连轴转”地接诊,儿科医生还是不够用。

上海曙光医院儿科部门副主任赵鋆在接受广州媒体记者采访时称,“不只是上海儿科医生相对其他科室资源紧缺,其他地区医院的儿科都面临着这样的问题,据了解,全国儿科医生缺口达20多万。”即便是曙光医院这样的非儿科专科医院,如今的儿科接诊量涨幅也已经达到50%以上,儿科医生周末都要加班到晚上八九点;而在儿科专科医院,医生加班到凌晨三四点亦是常事。

12月14日,广州一家三甲医院发布告知,因儿科医生严重短缺而被迫限制急诊儿科服务,仅收治危重患儿;12月15日,南京主城区一家三甲医院的儿科也宣布于近日停诊,原因是唯一一名儿科医生休病假。

中国青年报记者注意到,我国儿科医生短缺的情况已存在多年,个中原因也已被反复讨论、分析多次,但至今,儿科医生短缺的现状依然没有根本性改观。

16年前,儿科专业就不受“待见”

上海一家儿科专科医院的心内科主任吴荣(化名)最近着实为科室未来的人才培养担忧,“本来来儿科医院实习的年轻人就少,过来实习到一半还会走掉一拨”。

吴荣所在的这家儿科专科医院全国闻名,但吴荣告诉记者,他只能招收到一些成人科专家招剩下来的学生,“收入低、风险大,没人愿意来。硕士、博士都很难招到”。

吴荣说,与此前有传言称儿科医生需要经过比普通医生多几年培养的说法不同,实际上,一名儿科医生的培养时间及其工作后的晋升速度,与其他科室的医生是一样的,但从培养机制上看,“儿科专业早在90年代就取消了,因为没人读”。

中国青年报记者了解到,1999年,教育部对《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调整,正式取消了儿科学专业。一些资历较深的儿科大夫说,在教育部正式取消之前,儿科就已经是“供需严重不对等”,“没人读,专业开着也是浪费。”

也就是说,儿科从16年前开始,就已经不受年轻人“待见”了。

上海一家知名三甲医院副院长告诉中国青年报记者,自己所在的医院近年来在上海郊区开设了分院,郊区地方政府多次向院方要求“开设儿科”,且愿意从郊区科委的课题平台补贴医院和儿科医生,但医院却始终没法“开儿科”,“最重要的,是没人,上哪里去找儿科的专家来坐诊?专科医院专家都已经连轴转了,哪里有空来郊区?”

吴荣告诉记者,多年来,公立医院面临创收压力,同样是在心内科,一名儿童的用药量可能只有成人的几分之一或者十几分之一。此外,因为儿童不善表达,误诊率也相对较高,医患纠纷风险极大,因此,大多数综合性三甲医院不愿意开设儿科。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院长倪鑫此前在做客网络专访时称,儿科专业取消、用药收入低、看病风险大是目前儿科的“三大杀手”。这3个问题,直接导致儿科在一些三甲医院“濒临灭亡”。

大医院能否重开儿科

据倪鑫介绍,2010年我国人口普查,0~14岁的孩子约有2.2亿,但目前全国儿科的注册医师仅有6.2万,也就是说1000个孩子平均下来只有0.26个医生。随着二孩政策的全面放开,儿科医生如果没有大幅度的增加,未来孩子们看病会更难。同时,儿科医生的分布也不均匀,80%的儿科医生都在城市。

“服务量大、基础薄弱、水平不高,儿科医生缺口非常大。”复旦附属中山医院青浦分院院长朱同玉介绍说,在青浦125万常住人口中,有11万儿童,而该院是唯一设有儿科病房的医疗机构,2014年儿科门急诊量达17.9万人次,住院人次2204人次,全年分娩量有5000人次,而这些工作量全部压在19名儿科医生的肩上。

除了医生的超负荷工作,这家医院的儿科还面临着严重的“青黄不接”难题,儿科已经连续几年没有规培生了。

在上海宝山区,为缓解本地区100余万居民的就医问题,“复旦系”下最负盛名的华山医院在这里开办北院。然而,拥有百年历史的华山医院,却从未开设过儿科。主要原因是儿科医护力量匮乏、技术力量缺乏等。

2014年4月16日,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及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共同发起成立“复旦大学儿科医联体”,由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负责把自己的儿科专家资源“送”到“复旦系”内的9家医院,让这些医院没开设儿科的尽量开设,开设了儿科的提升诊疗水平。所有的10家医院,与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实行“同质化”管理。

“我们的神外科很强,但来了一个长脑瘤的小孩,我们却做不了,护士、麻醉都要单独配备儿科专业的。”华山医院副院长汪志明在一次儿科医联体讨论会上说,由于复旦儿科医联体的发展,华山医院北院首次成功招聘了4名儿科医生、8名儿科护士。

自从成为复旦儿科医联体成员单位之后,复旦附属儿科医院神经内科副主任张林妹每周定期有一天来中山医院青浦分院上班,除了帮查房、带教,下午还出专家门诊。慢慢地,该院儿科开始有了规培生。最新统计显示,中山医院青浦分院去年儿科转诊率由原先的20%降至2%~3%。

不仅如此,除青浦城区,青浦区朱家角医院(镇级医院)以及重固、香花桥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也有了复旦儿科医联体的年轻医生。

儿科医联体能否打破瓶颈

一个颇令人担心的问题是,一两个儿科专家的入驻,究竟能给一个郊区普通医院带去什么?就算专家驻点一年,郊区医院的儿科水平到底能提高到什么程度?会不会出现“专家走了,水平骤降”的情况?

据悉,复旦儿科医联体各成员单位共有核定儿科床位1500张,儿科医生500余人,年门急诊人数超过300万人次(超过全市三分之一)。这些成员单位涵盖上海市9个区,既有市中心区域,又有偏远郊区。“同质化”服务,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难。

儿科医联体的办法是“双主任”制。由复旦儿科医院公开招聘来的学术主任,与成员单位儿科主任共同管理“儿科”。2015年,共有10名儿科中青年骨干当上了学术主任,他们分别来自复旦儿科医院的呼吸科、新生儿科、重症医学课、感染传染科等科室,获得了7家招聘单位的认可。

这些学术主任为各个单位儿科制定了近期计划,重点会在人才队伍培养、儿科学科建设、医疗质量安全、新技术引进等方面提供支持。

所有成员单位儿科医生、医技人员和护士,都会接受复旦儿科医院的培训。复旦儿科医联体在全国率先提出了人才“柔性流动”的培养策略。

复旦儿科医院副院长王艺介绍说,各成员单位可以根据专科需要,挑选1~2个儿童专科,由儿科医院选派专家定期开设专病专科,对于儿科医生制定专科培养方案,安排儿科医生到复旦儿科医院轮转培训。

对于儿科护士的培养,儿科医联体委托儿科医院护理部制定“适任、胜任、专科护士”三阶段课程开展培训。同时,各成员单位也将在薪酬、课题研究方面给予儿科医院专家一定的支持。

就在上个月,儿科医联体宣布与上海闵行13家社区卫生中心和3家二级医院合作,开展儿科全科医生的培训。

上海的社区医院存在一大批“儿保科”医生,这些医生的日常工作是给适龄儿童定期体检、注射预防针等。但未来,这批医生将成为社区儿科全科医生的一个重要“增量”。复旦儿科医联体制定了儿科全科教材,并准备启动社区卫生中心与医院“双向转诊”工作。

“我们会定期派专家去这些医联体内的社区医院坐诊,提供诊疗服务。”王艺说,实际上,上海社会各界多年来一直在探索突破儿科人才瓶颈,临床一线儿科医生的收入已经有了很大改观,“找到一个对的路子,把它扩大、坚持下去”。

更多精彩资讯>>>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