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点燃创业激情的地方
来源:新华网 发布时间:2015-12-31 10:21:00

新华网成都12月31日电(记者汪金福、侯大伟、李杰)平均每天新登记各类市场主体670家,新增注册资本17.5亿元,核发营业执照199户;

平均每周会有6000多人次参加至少1场有组织的“双创”派对,2亿多资金对接双创项目;

平均每月发起6100多件专利申请,培育战略性新兴产品和重点新产品40多个……

即将翻页的2015年,成都变成一个创业场,一大批怀揣梦想的年轻人,在这里找到实现人生价值的舞台。

以深化改革的“减法”换取创新创业的“乘法”

想开公司,但是注册资本凑不齐;点子成熟迫不及待要成立公司,可是三证办下来短则半月,长则一个多月;想举家来蓉,又怕子女上学没保障;想争取政策支持,但要消耗大量精力时间准备各种材料;公司刚起步,收入还不怎样,可是税费已成为负担……这些创业者的隐形门槛,在成都,正在加速消融。

2015年3月6日上午,成都“80后”小伙夏拓从成都市高新工商局工作人员手中接过营业执照,这是四川省诞生的首个“一元注册”公司。3月1日,成都市高新工商局全面落实工商登记制度改革,每日接到的公司核名申请数量比原来增加2-3倍。工商登记制度改革实施后,实收资本注册登记手续得到简化,申请人省去了到银行开验资证明、把货币资金存入银行专用账户、从会计事务所获得验资报告等步骤,注册资本也从以前的最低3万元,降低到了1元钱。

9月1日上午10点,天府新区成都直管区政务中心工作人员将西部首张“三证合一、一照一码”的营业执照送到了某旅游公司冯先生手上。从这一天开始,企业申请人只需向工商部门申请办理加载统一社会信用代码的营业执照,无需向质监部门申请办理组织机构代码证,也无需向税务部门申请办理税务登记证,原工商营业执照、税务登记证和组织机构代码证合为一张营业执照,同时,原来三证上相应的注册号、税务登记号和组织机构代码也变为了一个18位的统一社会信用代码,这个信用代码,将是公司唯一的“身份证号”。

“过去,我们公司涉及的工商登记事务,都得到区上的工商窗口办理。现在可以在市场监督管理所办理,确实方便得多,节省时间。”11月18日,成都锦熙园纺织品有限公司总经理黄廷杰来到了九里堤市场监督管理所办理新办企业登记,仅仅两个半小时,他就拿到了新的营业执照。

2015年,成都市推出“三证合一、一照一码”、“集群注册、局所联动”、“全程网上电子化登记”、“先照后证”、允许“一照多址、一址多照”以及“简易注销”等一系列商事制度改革,让创新型小微企业能够轻便成立,也能够简便注销,方便第二次创业起步。1-11月,全市新登记各类市场主体224024户,同比增长36%,新增注册资本总额5860.73亿元,同比增长88%,全市共核发载有统一社会信用代码的营业执照66579户,发放“先照后证”营业执照1.26万张。

2015年,成都市科技局不断促进简政放权,由线下行政服务倒推出来的“政务逆向O2O”服务平台——“科创通”成都创新创业服务平台极大减少了创业者们的时间成本。作为一款“互联网+孵化”的双创服务云平台,“科创通”集合政策攻略、业务办理、科技服务产品、科技服务机构、创新孵化载体等要素资源,面向创业团队、创业企业、创业服务机构、创新创业载体四类主体,提供全方位、全流程的专业化服务,被业界誉为创业版的“天猫商城”。2014年5月正式上线以来,平台已汇聚创业服务机构479家、创业服务产品1678款、创新创业载体121家,服务辐射全市上万家创业企业和团队,月均点击量达到10万人次以上。

“‘科创通’里头政策解读非常全面而且都是干货,让申请者一眼就能看懂,就明白该做什么。”“科创通”成都创新创业服务平台工作人员介绍说。12月21日上午11点过,本该是政务服务类窗口最忙碌的时候,而“科创通”成都创新创业服务窗口前,却只有寥寥几人。“他们已经将所有的手续在线上完成了,最后只需要带着打印好的材料交过来就可以。”工作人员介绍说,“只来一次,办好一切。”

早在2006年,成都市就放宽入户政策。为了能够更具吸引力地聚集海内外人才创新创业,成都市近年来深入实施“成都人才计划”,除对高级人才安家、奖励等资金补助外,对高层次人才子女就读中小学实施特殊优惠政策,可在成都市范围内一次性任选一所中小学校就读,进一步“减掉”创业者在成都创业生活的隐形门槛。

2015年,成都市积极落实税费优惠政策,全面清理涉企行政事业性收费、政府性基金或具有强制垄断性的经营服务性收费、行业协会商会涉企收费。

一系列商事、审批、政务服务、人社、财税制度改革减法,成都市正在全力营造法治化、国际化、便利化的创新创业生态环境,缓创业者“痛点”,舒创业者“痒点”,解创业者“难点”,不断激发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博双创“乘法效应”。

用政策环境的“加法”实施创新障碍的“除法”

在做好减法、降低门槛的同时,成都市连续出台各类扶持政策,大力支持构建多层次新型孵化载体,激励壮大创新创业主体群体,搭好平台,做好服务,深化双创与金融相结合。

“创业也需要一种氛围,看到别人都跟打了鸡血似的,我们也不能有丝毫懈怠。而且住很近啊,这里的公寓也是福利,一间房才600每月。”成都市天府软件园创业场靠谱科技的刘飞告诉记者。他们的团队入驻天府软件园已经有三个月了,正在研究一种基于会议的社交产品,“在测试阶段,还没有收入,团队很多人都是从腾讯过来的,因为这儿办公不花钱,每个人每月也就几百块的开支。”刘飞说,“我们都是一群搞技术的,从建立公司,到入驻办公,再到研发阶段,感觉到非常便利,我们不需要花很多时间跑腿,而且还有各种服务,比如菁蓉训练营,让我们免费参加,学习路演技巧,认识同行,认识大牛,交流经验。”

为更好的为创新创业者提供住房、社保、医疗、子女就学、家属安置等全方位服务,成都市专门出台“创业天府”人才住房保障计划,对符合条件的创新型中小企业员工,提供最高可达6年的公共租房,或者给予相应的现金补贴。

为了激活高校的科创资源,成都市还探索了“学业+创业”双导师培养模式,鼓励在蓉大学建设“创业型大学”,鼓励和引导青年学生创新创业。不论是“磨子桥创新创业街区”,还是郫县“菁蓉镇”,各种孵化器都对大学生张开双臂,据了解,“菁蓉镇”不仅为创业者提供免费一年的办公场所,同时还提供一年免费住宿。

朱晓章是四川中电昆辰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也是电子科技大学的一名教师。瞄准精确定位细分领域,自主研发推出“鹰眼”精确定位安全系统产品,一经推出,获得投资者热捧。2014年,成都出台推动高校院所科技成果转化的“蓉十条”(《促进国内外高校院所在蓉协同创新的若干政策措施》)政策,探索建立“企业提需求、高校出编制、政府给支持”的创新创业人才引进模式,支持在蓉高校院所在编在岗科技人员兼职从事创新创业活动,不断为高校和科研院所人才打开桎梏。

“海漂”、“北漂”纷纷到成都,变“蓉漂”。

今年32岁的张洋是成都颐泰合同能源管理有限公司执行董事,也是创始人之一。来蓉创业之前,他曾先后毕业于英国曼彻斯特大学和英国伦敦帝国理工学院,获得电子电气工程荣誉学士学位和自动控制系统工程理学硕士学位。

“成都的创业环境非常好,有政策、有人才、生活成本低,适合新兴产业的研发。”2012年,公司成为经国家发改委和国家财政部审核备案的专业节能服务公司,具有能源审计服务资格,先后与12家大型集团企业达成战略合作意向,包括华谊兄弟、棕榈泉、华润置地等。“公司目前团队近百人,其中30%来自海外名校。

“在成都创业是一种享受”。三十岁的“蓉漂”李雪华说,“在北京呆了很多年,始终觉得融不进北京,就觉得成都是我的家。”在成都创业,加了班,累了可以出去吃一顿,可以和员工一起嗨一天,“这个城市可以奋斗,也懂得生活。”李雪华说。

“同样是200万的初始融资,在北上广可能只够支撑2个月,但在成都,可以撑一年。”成都双创小镇“菁蓉镇”负责人介绍到,“这多出来的10个月,可能就是决定一个新兴企业的生死分水岭。”

说到创业,最怕的还是没有钱。

“创业初期很艰难”,新西软科技有限公司的蒋先勇坦言,“我们有想法有技术,但是没有资金,很多事情都没法变成现实。”所幸,成都专门制定了扶持创业企业的小额贷款政策,此外,成都还设立了“科技创业天使投资引导资金”,“互联网青年资金”等,全部投在优秀的创业项目中。

“没有担保的企业,可把项目送到创业园评估,由创业园出面进行担保。”成都市人社局城乡就业促进和失业保险处处长李剑锋说,“高校毕业生的创业项目,最高可贷款10万元。”蒋先勇正是因为这样寻找到了融资渠道,新西软科技有限公司也得以度过“寒冬”。

2015年,成都市改财政资金传统“拨”的方式为“投、贷、贴”方式,初步构建起“创业投资+债权融资+上市融资”的多层次融资服务体系。2015年上半年,市级财政出资3.8个亿,通过“投贷贴”方式引导企业投入80亿元,开展了800余项技术研发和新产品开发;还建立“创业贷”,对在校大学生和毕业5年内的高校毕业生创办符合要求的实体和孵化创业项目的提供额度最高为50万元的信用贷款。

用改革的加法,实现创新障碍除法。成都市还出台了《成都市科技企业创新券实施管理暂行办法》,面向全市的创业企业发放最高10万元的“创新券”,以政府购买服务方式对企业、中介机构进行双向服务资源共享补贴,鼓励企业购买创新创业服务产品,促进创业企业和服务机构“精准对接”,打通科技服务“最后一公里”;加强科研基础设施建设,印发了《成都市关于加快推进创新创业载体建设若干政策措施》,给予高额经费补贴,用于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及创新创业服务体系建设等;建立完善知识产权创造激励、转化运用、维权保护等制度机制,积极争取设立知识产权交易所和知识产权法院。今年1-11月,全市专利申请67954件,发明专利申请28268件;专利授权量39399件,发明专利授权量29041件,均位列中西部城市首位。

每一个双创故事都孕育着发展的新能量

深夜十一点的成都市天府软件园创业场,仍然一片灯火通明,时不时传来欢呼抑或争论声。每一个单独的小屋子里,都是一个充满活力的创业团队,少则三四人,多也不过十个人。

不远处小坡上,几栋整齐的公寓,倒显得特别安静。

在成都,每一个双创故事,都孕育着发展的新能量。

这里走出了全球用户数突破2.5亿的拍照软件Camera360;

这里成长了国内第一大运动APP——咕咚运动;

这里孕育了货车帮、医联、麦子学院等众多国内外领先的手机应用;

这里孵化了银河帝国、斯巴达战争、斗斗堂、呆兵萌将、大闹天宫HD等月流水过千万的手机游戏产品……

2015年年初,成都在全国率先启动实施“创业天府”行动计划,并将其作为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双创”的总抓手,配套出台了成都“创业天府”十年行动计划,创办了“菁蓉汇”系列品牌活动。

“创业天府·菁蓉汇”搭建起创业团队、创业企业与投资人、创业导师对接的平台,实现“知本”与“资本”的高效对接。“菁蓉汇”品牌活动涵盖1个主体活动和创享会、训练营及菁蓉杯创业大赛等3个系列活动,市领导与高校校长一起为年轻的创业团队亲自站台,创业者、投资人、企业家现场对话。2015年,“菁蓉汇”共举办主体活动15场、系列活动70余场,并走进了硅谷和中关村,300余家创投机构、6000余家企业及团队、30多万人(次)大学生及创业者参与。

“菁蓉汇让我们很快、更多地被市场和创投机构看到,这样的关注,是前所未有的。”“铁皮人”联合创始人文明军正准备带着团队研发的“神奇叫叫”儿童智能玩具,赴美参加“创业天府·菁蓉创享会”。“第一次参加菁蓉汇活动,是让创业圈子知道了‘铁皮人’,第二次参加菁蓉创享会,是让我们走出国门,前往美国,让我们有了平台,更多地与全球创新资源聚集地对接。”文明军告诉记者,他们将从成都出发,“出访”美国波士顿,在异国他乡的菁蓉汇平台叫响“蓉漂”创业声音。

成都是西南地区高等院校、科研院所最集中的城市之一,全市拥有53所高等院校,30家国家级科研机构、国家级和省级重点实验室76个,工程技术研究中心69个,70多万名在校大学生。这是一座暗藏的“金矿”,利用好,挖掘好,必将对创新驱动产生重大影响。为此,成都市实施了以高校为中心建立创新创业经济圈的“一校一带”计划:围绕四川大学开设了磨子桥创新创业街区,围绕西南交通大学打造了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环交大智慧城”区域创新中心,围绕电子科技大学形成了电子信息与互联网前沿的创新经济圈……

根据中国科协最近发布的评估报告,成都创新创业工作名列全国前茅。

2015年8月,《财富》杂志将成都列入“2015年中国十大创业城市”。

2015年7月,阿里研究院等机构联合发布报告,提出“中国硅谷”将集中在北京、上海、深圳、杭州、广州和成都六大创新创业城市。

2015年5月,清科集团发布报告,称国内创新创业已形成北京、上海、深圳加武汉、成都“3+2”格局。

2015年1-11月,全市新登记各类市场主体224024户,同比增长36%,新增注册资本总额5860.73亿元,同比增长88%;新增创业板上市企业8家,新增新三板挂牌企业38家;高新技术企业1758家;全市专利申请量67954件,同比增长21.62%;发明专利申请量28268件、同比增长36.12%,全国排位第3;专利授权量39399件,同比增长33.95%;发明专利授权量29041件,同比增长27.32%,全国排位第4位。。11月成都举办全国首个全球创新创业交易会,30多个国家、150余家投资机构参与并形成《全球创新创业成都共识》。

成都正在探索“双创”的“成都模式”,全社会创新创业效益已经逐步显现。成都不再仅仅是个因为美食和悠闲以及小资让你“来了就不想走”的城市,它那势如破竹的“双创范儿”,正在令它成为“创业之城,圆梦之都”的“中国硅谷”。

更多精彩资讯>>>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