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股东减持“堰塞湖”需要提前疏导
来源:新京报 发布时间:2016-01-06 07:20:04

新京报漫画/许英剑

■头条评论

这次的所谓减持潮其实是来自人工导致的“堰塞湖”。其形成的历史原因或许值得理解,但在这已然过去的一百八十天里,其实监管者本不妨早做预备和疏导。

1月4日,新年第一个交易日沪深300指数跌破7%,首日启用的熔断机制即刻生效,股民一点半就“下班”。5日证监会发言人表示市场对新的熔断规则“有一个逐步调整适应的过程”,同时否认8日会发生1万多亿股份集中减持。

1月8日为何成了敏感日?这得从半年前说起。2015年7月8日股市震荡黎明前最黑暗的时刻,证监会出台了一系列政策组合拳。其中一条就是要求上市公司持股5%以上股东及董监事、高管增持本公司股份、并在6个月内不减持。所以,围绕1月8日产生的信心危机在一定程度上是“预设”的,而非突发事件。

诚然,去年夏天的市场动荡属于前所未有的“加杠杆”式股市震荡,监管者一时无暇仔细推敲救市措施各方面的利弊,无需厚责。但从现在看,6个月不得减持的政策除了在法律规则层面有争议外,在市场维护功能层面也值得反思。

其看上去跟《公司法》中新股上市后老股东和董监高一年内不得转让股份的限制措施相仿,但其实更有杀伤力。因为各家公司上市时点并不一致,所以大股东股份解禁的时间点总体上是错开的。而且,随着市场的成熟,并非每个大股东都会在解禁的第一时间就着急出售股份,所以对市场的冲击较小。但此次的6个月不减持政策是对几乎所有大股东同时下令,把两千多家供需各异的公司划在了“同一起跑线”上。半年的时光里,盛夏换来了寒冬,上证综合指数跌宕起伏,落差超过一千一百点,大股东们即便想拿股换钱也得忍着,现在解禁期满,静极思动之心也难免高涨了。

换言之,这次的所谓减持潮其实是来自人工导致的“堰塞湖”。其形成的历史原因或许值得理解,但在这已然过去的一百八十天里,其实监管者本不妨早做预备和疏导。毕竟,从去年8月下旬以来,上证综指还是大致向上的。若能对绩优守规分红多的公司,“奖励”它们分批提前“释放”,也能缓解“总体解禁”对市场的压力。毕竟,6个月不减持本身只是救急性的政策,并非不可减损的法定义务。

无论是否为过度恐慌,1月4日的市场已经用“踩踏”表达了对8日潜在的解禁潮担忧,并且令本该是作用中性的熔断机制饱受指责。5日证监会发言人虽然认为上市公司大股东通过集中竞价交易减持金额占总流通市值的比例只有0.7%左右,影响不大,但仍表示要对大股东、董监高减持股份,建立预披露制度,并在一定时间内对减持股份的比例进行限制。而这几日是否会有其他要求大股东们“懂政治”的窗口指导,也值得关注。所以如果政策有力,周五当不会出现股市震荡。

但亡羊补牢、未雨绸缪的教训不该只是“吃大户”了事。像大股东减持要预披露,很可能会增加市场波动。因为我国一向投机性交易多、股票换手率高,小股东得知大股东要减持,或许会先行抛出股份,期待等大股东减持时再低价买回。而若大股东减持预披露后能反悔,那博弈就会更复杂。故与其挖空心思限制大股东,不如回归简单明晰的市场交易规则本位,依法能买能卖就让他们买卖。

□缪因知(中央财经大学法学院副教授)

更多精彩资讯>>>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