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茶里出现蛆 厂商:不是生产环节造成
来源:新京报 发布时间:2016-01-12 06:02:03

学界视野

近日有媒体报道一起“奶茶长蛆”的新闻,说是有消费者买了一瓶某品牌奶茶,发现有虫,然后当着商店老板和经销商打开多瓶同款饮料,也发现有虫。于是向当地食药监局报告,工作人员查扣8瓶问题饮料也都有虫,从肉眼判断是蛆。而该奶茶生产厂家解释称,饮料内长虫不是生产环节造成的,消费者喝了有问题的饮料,不能说明整个批次的奶茶都有问题,表示“派售后服务人员核实相关情况”。

此事至少说明:一是饮料中的确有蛆,而且是保质期内未开封的饮料;二是当地食药监部门并未对该批次或该款产品做出处理;三是厂家并没有当做一起潜在的食品质量事故,而只是把它作为一起“销售纠纷”处理。

厂家称“不能说明整个批次的奶茶都有问题”,逻辑上当然是正确的,但在食品安全管理中,则是一种耍赖的推脱。工业化生产的食品中发现了问题食品,第一反应是假定“整个批次甚至整款产品都存在问题”,直到调查出问题根源为止。比如2013年新西兰奶粉的“肉毒素污染”事件,虽最后被证实是虚惊一场,但并不能说此前采取的全球召回就是错误处理。2011年美国密苏里一名婴儿因细菌感染死去,在死前喝过的奶粉中发现了该细菌,销售商随即封存该批次奶粉,在全美几千家店面下架同批次产品,直到FDA和CDC公布调查结果还以清白。这种“预防性召回”,是对消费者的保护,也是对企业的保护。

厂家分析了两种可能原因,一是“运输装卸过程中碰撞引起瓶盖松动”,一是商店“与其他有问题的饮料放在一起出售”。实际上,这两种情况都是不可避免的常规操作。如果蛆虫是这样的原因产生的,其他商店也难以避免。那么,不仅是该批次产品,所有采用同种包装的产品就都可能出现同样的污染。厂家的这一解释,看似推卸了责任,实质上却是高度“自黑”。如果真是这种情况,就得下架召回所有产品,重新设计产品包装。

打开的8瓶饮料全都出现蛆虫,的确匪夷所思。不管真相如何,食药监管部门的处理和厂家的反应,都不是现代食品行业的合理做法。如果真是厂家解释的原因,这些饮料同样面临着细菌污染的风险——蛆虫肉眼可见,除了让人感到恶心,还不至于造成实际伤害;但如果感染的是致病细菌,吃出问题后,也未必能溯源到该饮料上来。这也是“食源性疾病是头号食品安全问题”,但却很少有企业被追责的原因。

云无心(美国食品技术协会高级会员、科学松鼠会成员)

更多精彩资讯>>>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