攻击人民币虽未得逞风险警示促人深思
来源:证券时报 发布时间:2016-01-13 07:53:01

本周一,香港人民币同业拆借利率突然出现巨幅异动,利率出现倒挂,短期高于长期,隔夜利率从上周五的4%急升至13.4%,周二更飙升至不可思议的66.8%。与此同时,人民币离岸汇率两天分别上涨了800和200个基点,收复了上周全部失地。

熟悉情况的人知道,这应该是央行出手了。面对投机者在离岸市场上裸做空人民币,央行采取了与1998年香港保卫联系汇率制相似的手法——大幅拉升短期资金成本,以逼空头就范。由于央行拥有不对称的工具和实力,裸空者缴械投降毫无悬念。此次交锋量级应该不大,本不值得过多关注,但此事在时间点和空间点上的特殊性,又使其具有很强的警示意义。

去年12月底,人民币对美元开始出现贬值,对此可从两方面理解:一是增强人民币汇率弹性。在世界主要货币中,人民币波动率仍排名靠后,引入更大弹性乃题中应有之义;二是将前期人民币积累的贬值预期予以释放,可为后续政策腾出更大空间,有利于真正形成双向波动。但和8·11汇改一样,这次贬值引发的市场反应出人意料:一方面,市场波动令人产生人民币趋势性贬值的预期,激发了大量的趋势性、投机性交易;另一方面,离岸市场再次掌握了重大话语权,加剧了在岸市场的波动。

从基础国际收支看,人民币确实不具备趋势性贬值基础,当前不佳的经济环境不太可能改变这个基本面,相反还可能巩固它:国际大宗商品市场的熊市,有利于维护中国经常项目顺差;从过往经验看,中国经济放缓大多会产生“衰退性顺差”。事实上,人民币贬值压力主要来自金融交易,来自居民的“避险”需求,而这类需求最容易成为投机性的跟风交易盘,即汇率越贬,对美元需求越大。

避险心理又从何而来呢?固然有人们尚未习惯汇率波动加大的原因,但主要还是来自对国内市场稳定性预期的恶化。过去多年来,在政府隐性担保下,大量资金进入股市、楼市,催生了巨大泡沫,虽然大部分资金仍囤集其中,但一旦出现隐性担保难以为继的蛛丝马迹,就会引发人们情绪剧烈波动甚至恐慌,随着市场越来越开放,这种情绪就会体现在汇率市场上。境外投机者也正是利用了这种恐慌心理,投机性卖出人民币以图获利。幸运的是,现在市场还是分割的,并且离岸市场规模不大,否则市场波动可能更大些,应付起来也更麻烦些。

这次风波的教训是,确保国内市场健康发展极端重要,在人民币国际化和金融市场开放过程中,如果没有健康的国内市场,内外风险将会互相放大。而人民币国际化也不可削足适履,切不可为了面子上的好看而去推动国际化。(记者黄小鹏)

更多精彩资讯>>>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