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琅琊榜》在韩国播出引发的余热未尽,另一部历史题材电视剧《抗倭英雄戚继光》已被韩国、泰国、柬埔寨等东南亚国家和地区抢先购得该剧版权。海外市场对国产电视剧的刚性需求已呈连续高涨新态势,而历史剧作为优势明显的产品类型,未来如何寻求更国际化的表达成为新课题。
历史正剧取代武侠剧登海外荧屏
从《兰陵王》、《宝莲灯》等传奇、神话类古装剧,到《神雕侠侣》、《鹿鼎记》、《小鱼儿与花无缺》等根据经典小说改编的武侠剧……翻看国产电视剧海外传播的历史,作为优势明显的产品类型,古装剧一直对推动中国电视剧遵循国际传播规律实现文化走出去。
更令人欣慰的是,2015年,越来越多有厚重感的历史剧取代武侠剧登上海外荧屏:虽架空历史却“正剧范儿”十足的《琅琊榜》不仅在美国、韩国、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家播出,还登陆了非洲电视节,成为中国国际电视总公司的重点推介剧目;正在央视热播的历史正剧《抗倭英雄戚继光》的版权也已销往韩国、泰国、越南、柬埔寨等多个国家和地区,非洲20多个国家和地区也正在接洽中。
这一现象引起业内关注。唐人影视总裁蔡艺侬说,以往由于历史正剧在故事的生动性上不敌青春偶像等商业片,更因文化与地域差异,一度难以远销海外。“大家对中国历史文化比较感兴趣,但我们一直也在思考怎么去严肃而有趣地表现古装题材。”
在《抗倭英雄戚继光》总制片人刘志江的眼中,历史正剧是指“用过去的故事,讲当代的情怀”。刘志江认为,只有规避“重情怀,轻故事”的老套路,做到“以故事吸睛,以情怀动心”,才更能在海外观众中引起共鸣。
历史剧如何寻求国际表达?
并非所有“走出去”的历史剧都获得好评。2014年,“现象级”历史剧《甄嬛传》在海外口碑平平,一度引起了业内对电视剧海外输出现状的探讨。在日本播出时,国产历史剧动辄六七十集的“文火慢炖”让习惯了7至12集篇幅日剧的日本观众无法接受;在美播出时,压缩成6集的电视电影版本增强了情感线而弱化宫斗,导致与有关中国文化的细节和气韵被大大削弱。
专家认为,文化产品走出国门不能简单粗暴地兜售。除了制作要精良,还要细致考量播出地的文化风俗、习惯和受众的心理特征,在贴近性上下功夫。
2014年,讲述水师名将李舜臣为国奋战的爱国影片《鸣梁海战》为获得更多中国观众的关注,在华宣传时将鸣梁海战的背景与同时期的戚继光抗击倭寇联系起来,让国内观众产生更多共鸣;在《达芬奇恶魔》、《复仇》等英美剧里,中国古谱“遇仙图”、翻译自《论语》中“攻乎异端,斯害也已”的台词等元素也给中国观众带来不少惊喜。
《琅琊榜》在“走出去”过程中也试图找到不同国家观众共同的兴趣点,与法国经典文学《基督山伯爵》相提并论以寻求文化差异的调和是该剧在海外成功的原因之一。有美国观众评价,《琅琊榜》虽是一部历史剧,但这个以“复仇”为主线的故事可以发生在中国历史上任何一个朝代,观众不需要了解很多的历史背景就可以理解。
鼓励“走出去”更应引导“如何走”
近些年,以历史剧为首的国产电视剧进军海外令人欣喜。但欣喜之余也无法回避大部分作品在海外销售价格低、播放依旧影响力有限等困境。业内人士称,目前对于国产电视剧的出口还缺乏一套完善的机制。哪些电视剧适合“走出去”、如何“走出去”,都需要一套完善机制来规范解决。
文艺评论家仲呈祥认为,影视作品首先要服务好国内观众。“创作者应该思考,一天到晚说‘走出去’,国内观众服务好了吗?假如我们只是让国产剧走出去了,但并没有教它如何走,这样的‘走出去’未免太过草率、简单。”他认为,目前海外很多观众对中国以及中国历史的了解都来自电视剧。如果作品不过硬不把关,走出去得越多,软实力越软。
此外,中国电视剧辐射地区仍然集中在东南亚、北美地区华人群体,其影响力尚难与欧美主流国家的电视剧相比。仲呈祥指出,未来还需要创作者把电视剧“走出去”作为塑造国家形象、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一项重要使命来对待,不断提高优秀电视剧的策划、制作水平、积极拓展营销渠道,逐步树立中国文化在世界范围内的品牌效应。(记者段菁菁)
(晨星_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