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用好也是“宝”——山东部分地区垃圾资源化利用见闻
来源:新华社 发布时间:2016-01-21 13:26:01

新华社济南1月21日电(记者周科)面对城乡日益增多的生产和生活垃圾,各地普遍采用的处理方法是填埋或焚烧,造成二次污染问题。记者近期在山东省部分地区调研发现,过去被人们认为的垃圾,现在全成了“宝贝”。

走进昌乐县金丝达新能源项目基地,眼前堆放整齐的窨井盖,形状各异的垃圾桶和苗木盆,还有岗亭和公厕样板房等。让人难以想象的是,这些硅塑和木塑产品都是从人们日常的生活和生产垃圾中提炼生产的,就连该基地的职工食堂外墙,也是以垃圾为原料制作的建材砌成的。

“把垃圾变成产品,缘于我们把所有垃圾都当做有价值的原料。通过对垃圾的分选,找到各种不同材质的原料并加以资源化处理和利用。”在昌乐县金丝达新能源项目基地展厅内,项目经理张凯告诉记者,这里摆放的都是从垃圾堆里淘出来的“干货”,有塑料、布匹、橡胶等轻质物,可制作再生塑料制品;有玻璃、砂石、陶瓷等重物,可制成建材;还有可燃物料和有机肥,可用于发电和土壤改良。

一车车垃圾拉进去,一块块原料送出来……记者透过外墙玻璃看到,整个工艺流程在封闭式的车间内进行,采用全机械化自动分选。垃圾卸入储料池后,由行车抓斗上料,经均匀布料后进行多级破碎、剥离、淘洗、分选。在这个过程中,各类垃圾全被机器“吃干榨尽”,并通过5条传送带找到各自“归宿”,最后变成5种真正可利用的资源。

除了分选车间外,还有资源化利用车间。这里将分选出来的不同材质垃圾制作成各种产品,有的被制作成燃料棒用于发电。而在分选过程中,含有高浓度有机质的淘洗液经过厌氧产生沼气,也可作为清洁能源用于发电。

山东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王曙光说,相比传统垃圾填埋或焚烧,这种变垃圾处理为有效利用的做法,不但节约土地资源,避免了重金属污染,而且减少了有害气体排放及有效资源的浪费,实现了垃圾处理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

如今,以昌邑市和昌乐县为中心,辐射周边城市的生活垃圾、农业废弃物、禽畜粪便、陈腐垃圾等都可以通过资源化处理和利用,当地群众不再为可回收和不可回收的垃圾分类而纠结,直接被清洁工人收集后,由环卫部门的车辆打包送往两地的生产车间“消化殆尽”。

“在我看来,没有真正的垃圾,它们都是永不枯竭的资源。”该垃圾资源化利用项目的研发人、山东潍坊金丝达实业有限公司董事长刘国田说,“待我们的项目扩产后,不但能消化城乡每天新增的垃圾,而且还能消化此前被人们填埋的垃圾堆。”

当前,我国一些地方垃圾无序堆放带来的“垃圾围城”“脏乱差”等问题日益加剧,这已成为影响城乡环境面貌的一大问题,困扰和阻碍着社会发展。据中国城市环境卫生协会统计,我国每年产生近10亿吨垃圾,历年堆存的垃圾量超过70亿吨。如此庞大的垃圾何处安放?

刘国田认为,我国城乡实行环卫管理的地区大多采用“户集、村(居)收、镇(街道)运、县(市)处理”的传统模式,而且是采用简单填埋、焚烧等手段。他建议国家应出台鼓励资本投资建设城乡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项目的政策措施,加快环卫管理产业化,以政府花钱购买服务,委托企业市场化运作的方式,推行垃圾无害化、资源化处理和利用,解决传统填埋、焚烧等方式造成的二次污染问题。

更多精彩资讯>>>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