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的“少帅” 后半程仍可期待(图)
来源:中工网 发布时间:2016-01-25 18:30:05



历史上,对于张学良的评价褒贬不一,而文章出演少帅,也是一件颇有争议的事情。《少帅》开播后,对于文章的表演“没有气场”、“不够老到”的争议之声不断。而文章自己将这部戏看做自己从影以来最好的一部作品,称“真的是拿命在演,有一种心力交瘁的感觉。”他坦言,“少帅的一生经历了很多常人难以想到的痛苦与折磨,拍这部戏就像把少帅当年经历过的事儿全都重新经历了一遍,拍起来特别累心,拍到后期都要抑郁了。”对角色的尽心程度由此可见一般。无论观众是褒是贬,演员文章至少通过这部戏完成了自己的回归。

《少帅》导演张黎在业内堪称历史剧创作领域的标杆人物,早在2005年,张黎就因执导电视剧《锦衣卫》与文章相熟,也正是那部戏促成了文章与马伊琍的相识。这一次在《少帅》中二度合作,张黎用“脱胎换骨”形容文章的变化,在他看来,“这一年,文章身上的变化比他之前10年的变化都大,这种变化包括为人处世等很多方面,可以说之前的他在天上,现在的他在地上。”

因为之前的情感风波,文章一度成为众矢之的。《少帅》开拍之前,正是文章东窗事发不久,在此种情形下,依然坚持让文章担纲男一号,承受的冒险可想而知。在不同场合,张黎曾多次提到,在他眼里,文章是出演张学良的不二人选。他表示,“文章可以说是我看着长大的。他身上有很多别人没有的闪光点。他对职业的执着,他本身的灵性,都很难得。在创作上,他是很有天分的,我们对他不要太苛刻。”

面对其中的风险,张黎坦言,作为导演他曾与出品方做过深入的论证。论证的一个重要内容,是考虑在那样一种情况下,文章能不能完成这样一部体量大又费心力的作品。“这种论证也没有别的办法,只能大家坐在一起,掏心窝子地谈。”“这也是一个双向选择的过程,对于文章自己而言,他也需要考虑自己当时的状态有没有能力接下这样一部戏。50多万字的剧本往那儿一放,专业的演员一看就知道,这个过程中自己将忍受多大的磨难,需要付出多少体力、精力,自己的忍耐力能不能经受得住。”最终,文章依然选择了接下这个角色,而张黎依然选择信任文章。

文章坦言,自己属于那种“特别笨”的演员,也没什么技巧,只能把自己真正放入到当时的情景之中,切身体会人物身上的喜怒哀乐。“真的是特别累心,尤其到后期,张学良遇到的每一件事儿都是难事,都是能要命的那种打击,真的特压抑,快要拍出病来了,好长时间都走不出来。”从挚友背叛、父亲离世,到东北被占,家国蒙耻,再到他身边的兄弟、亲人一个个离去,剧中的张学良一次次承受巨大的情感冲击,文章也随之经历了一次次“情感过山车”。导演张黎曾透露,在长达5个月的拍摄中,文章有过逃避,有过淡然,有过沮丧,有过崩溃。文章也坦言,拍摄这部戏的过程简直让自己“心力交瘁,非常非常痛苦。”这也导致拍完《少帅》好久,文章都没有从巨大的情感冲击中走出来。“到现在我都没有再接新戏,《少帅》确实把我掏空了。这是我从影以来拍得最拼的一部戏,作为演员来讲,这已经到我的极限了。”

文章在表演上用心用力是显而易见的,观众也由此看到了一个更丰富全面的张学良,从迄今播出的剧集看,文章细致地表现了青年时代张学良成长过程中的层次感,以及这个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观众也不难体会到文章在自己状态不佳的情况下拍张学良“拍到抑郁”的那种心理状态。但电视剧前半部侧重于表现张学良在无奈困境中的痛苦,在父亲威权下的隐忍和迷茫,这样的人物设计最大的风险是给人物带来无力感。张学良的每一个选择都与中国的历史进程紧密相关,面对这样一个一次次面临生死抉择的历史人物,电视剧最需要完成的是交代清楚张学良一次次抉择的合理性。

对比剧中二十多岁的张学良与人们期待中的少帅,最大的欠缺是这个人物的硬度。历史上的张学良厌恶内战权斗沉迷温柔乡,他可以是“瘾君子”张学良,可以是“不抵抗将军”张学良,但西安事变毕竟是张学良军政生涯的最后华彩,也是这位少帅性格魄力的最大爆发,没有笃定决绝的政治决断力,没有将民族大义超然于个人前途的凛然英雄气,就不足以成其事。换句话说,在有关张学良传记的文艺作品中,人物如果没有足够的硬度,就不足以让人信服他是那个扭转历史的少帅张学良。这样的人物成长,也许会发生在张学良戒毒之后、丧父之后,期待之后的剧情发展中让观众看得见,感受得到。(记者邱伟)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