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月01日讯
今日发布的官方PMI指数显示,1月份,我国制造业PMI和非制造业PMI走势继续分化,其中制造业PMI由上月的49.7%回落至49.4%,环比回落0.3个百分点;非制造业PMI为53.5%,仍然处于较高的扩张区间。
中国银行国际金融研究所研究员周景彤认为,PMI持续分化反映出我国经济结构正在加快调整。制造业PMI小幅回落,表明我国制造业领域特别是传统制造业由于需求放缓、产能过剩、成本上升,盈利状况恶化,对未来发展前景较为悲观,生产经营活动趋于收缩。生产经营活动预期指数从上月的44.6%回落到44.4%,创该分项指数发布以来的最低。与此同时,与消费、服务业相关的行业发展态势良好,生产经营活动继续走高,其中消费品制造业PMI指数为57.8%,分别高于上月和去年同期3.4和2.1个百分点,食品、酒和饮料、农副食品加工、烟草制品、医药、汽车、电气机械等制造业PMI均连续3个月保持扩张态势。非制造业PMI中,与居民消费相关的行业表现也比较活跃。
周景彤认为,制造业PMI走低与两个因素有关。一是季节性因素。由于元旦小长假和春节来临,工人提前返乡,以及受寒潮天气的影响,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有所放缓,生产指数从去年12月的52.2%回落至今年1月份的51.4%。历史数据显示,除了特殊年份(如2009年实施大规模经济刺激政策),1月份的PMI一般都是走低的。二是经济基本面。在经济下行大背景下,不论是被动的,还是主动的,“三去”(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正在发生,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产生了重要影响,如产成品库存指数环比回落了1.5个百分点,原材料库存指数也环比下降了0.8个百分点。
非制造业快速发展的可持续性值得关注。尽管非制造业PMI(53.5%)依然处在扩张区间(50%以上),但环比下降了0.9个百分点。尤其是从分项指标看,非制造业活动面临需求放缓、订单减少、成本上升以及库存增加等不少的困难,未来较好发展的可持续性堪忧。比如,投入品价格指数环比上升了0.9个百分点,在手订单环比下降了0.6个百分点,新订单下降了2.1个百分点,新出口订单大幅下降了3.6个百分点,销售价格环比下降了0.5个百分点。整体经济走弱,服务业、建筑业的确很难独善其身,上述数据表明经济困难正在从制造业向非制造业领域传递和扩散,值得关注。
一季度经济增长或将继续走低。从历史经验看,PMI是一个预判经济发展趋势的比较好的先行性指标,PMI高于50%,意味着经济活动在扩张,经济景气在上升,经济增长也将回升,反之亦然。1月制造业PMI继续下行且持续低于50%的荣枯分界线,反映出在需求不旺、产能过剩的宏观经济大背景以及“三去”的政策背景下,企业生产经营面临巨大压力。如果说去库存、去杠杆从前两年已经开始,去产能才刚刚起步。“三去”碰头,经济短期还将筑底。预计今年一季度GDP增长还会继续走低。
未来的政策逻辑是,需要兼顾好短期波动和长期增长,一方面,要继续实施较为宽松的财政货币政策,守住底线,避免经济过快下滑,维持经济和社会的基本稳定;另一方面,通过加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扩大有效供给,为未来经济的持续较快增长奠定基础。一句话,短期波动要靠政策,长期增长要靠改革,两者不可偏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