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后产能难退出、僵尸企业死不了,是计划经济思维惯性在作怪,市场优胜劣汰的机制失灵。优秀企业不能在竞争中脱颖而出,导致整个行业低效运行。处置僵尸企业不能再有侥幸心理和拖延心理,必须痛下决心,主要运用市场机制和经济手段,通过兼并重组、债务重组和破产清算,实现市场出清,使行业重获生机和活力
据报载,有些地方在处置僵尸企业上犯“拖延症”,继续以各类补贴换僵尸企业苟延残喘。
去产能,位居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确定的2016年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五大任务之首。做好这项工作,当务之急就是坚决处置僵尸企业。但为何有些地方大会小会说落实中央精神,实际上却又输血僵尸企业,使其继续低效率存活?说到底,地方的确有难处,不少僵尸企业尾大不掉,人员安置是个难题,一旦处置不当,可能影响社会稳定。加之,有些地方还打着这样的算盘:只要这些企业在生产,或多或少能为当地GDP作点贡献,地方经济增长数据可以好看些,政绩也可以更漂亮些。况且,僵尸企业大多有不少银行贷款,一旦重组清算,银行不良贷款就会显现,而拖一拖,问题就可能不会在自己任期内暴露,问责的板子也打不到自家身上。
但究其根本,落后产能难退出、僵尸企业死不了,还是计划经济思维惯性在作祟,市场优胜劣汰的机制失灵。没有竞争力的企业难以退出市场,造成劣币驱逐良币;优秀企业不能在竞争中脱颖而出,导致整个行业低效运行,经济结构调整、转型升级的步伐难以有效推进。
我国不少产业当前出现严重产能过剩,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僵尸企业不能及时处置、落后产能不能及时退出。以煤炭行业为例,去年前10个月,全国规模以上煤炭企业实现利润同比下降62%,行业亏损面达到80%以上。国有煤炭企业整体由上年盈利300亿元转为亏损223亿元,黑、吉、辽、冀、鲁、皖六个省市更是出现全行业亏损。“煤炭卖出了土豆价”“卖一吨钢的利润买不了一根冰棍”,这样的调侃背后暗藏着很多产能过剩行业的尴尬。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按照企业主体、政府推动、市场引导、依法处置的办法,研究制定全面配套的政策体系,因地制宜、分类有序处置,妥善处理保持社会稳定和推进结构性改革的关系。这意味着,处置僵尸企业不能再有侥幸心理和拖延心理,必须痛下决心,运用市场机制和经济手段,通过兼并重组、债务重组和破产清算,实现市场出清,使行业重获生机和活力。
当然,企业的生死,牵一发而动全身。无论兼并重组还是破产清算,都会涉及职工利益和人员安置,也关乎社会稳定。政府要做好配套服务,设计安排托底政策,妥善安置职工,确保基本生活保障,降低经济社会风险。事实上,相关工作已经启动。去年12月底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明确,我国将设立工业企业结构调整专项资金,支持地方在淘汰煤炭、钢铁行业落后产能中安置下岗人员。我们相信,企业经过市场经济的大浪淘沙,政府做好配套服务,结构性改革定能积极平稳推进。
更多精彩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