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资在西部:昔日洼地 今日热土
来源:新华社 发布时间:2016-02-03 11:17:00

新华社成都2月3日电题:外资在西部:昔日洼地今日热土

新华社记者杨迪、熊争艳

再过50多天,宜家在成都市的第二家卖场就将开门迎客。这是全球最大家具零售商进入中国市场18年来,首度在西部城市布局“双店”。

新店经理范迪克说,近几年中国是宜家增长最快的市场,而成都市场一直在中国区名列前茅,因此公司对成都二店充满信心。

四川省商务厅统计,截至2015年底,世界500强企业中有299家来到四川,即全球商业巨擘近六成已在这里投资。

“越来越多跨国企业进驻四川,表明曾经的基础设施、产业配套等障碍日渐消除,投资这里的价值将不断凸显。”普华永道成都分公司合伙人徐闻分析。

谁能想到1985年,改革开放已进入第8个年头,全国已有6000余家外商投资企业,四川才有了第一家中外合资的饲料企业。

外资在四川30多年的变迁,正是外资“掘金”中国西部进程的缩影。

中国的开放始于东部沿海,对于来华投资的外商而言,中国西部的12个省区市,因偏居一隅、交通落后而一度“养在深闺人不识”。

2000年10月,中国宣布西部大开发战略后在西部举办的首个国际性会议“中国西部论坛”,吸引100多家世界知名企业参加,其中近40家外企是由总裁、副总裁亲自赴会。外资大举“西进”由此开始。

曾经,西部是凭借资源和成本优势激发了外商投资设厂的热情;现在,尽管成本优势正在缩小,但西部拥有3.6亿人口市场,产业链日益完善,交通基础设施“短板”逐渐补齐,加上推进城镇化过程中有待释放的巨大红利,它的投资吸引力不断增强。

近两年,多个重磅级、平台级的外资项目在广袤的西部落地。

在西安,总投资达75亿美元的三星高端闪存芯片项目,2014年5月投产,2015年总产值已突破百亿元。

在重庆,微软公司与当地签署合作协议,围绕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产业,共建微软重庆互联网研发产业基地,进行互联网产品的研发、应用、推广及互联网企业的培育、孵化。

在新疆,德国巴斯夫公司启动了总面积达1700亩的可生物降解农用地膜试验项目,用于推动当地的棉花、玉米、甜菜等作物的可持续发展,同时还投资了两个化工项目。

在贵州,美国高通公司已把在当地建设大数据产业所需的服务器芯片的制造基地提上议事日程……

巨头落户,随之产生“连锁效应”,带动上下游产业一并发展。

重庆是绝好的案例。在2009年引进惠普2000万台笔记本电脑出口制造基地和富士康产业基地两大项目后,这个中国人口最多的直辖市,短短几年时间已迅速崛起成为世界级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形成了5家品牌企业、6家代工企业和800多家配套企业构成的产业集群。现在,全球每三台笔记本电脑中,就有一台产自重庆。

西部地区先进制造业日渐兴起,已带动越来越多跨国企业进入西部。

美国明尼苏达矿业制造(3M)公司在华投资,过去主要布局在东部,去年却先后在成都、西安设立中国区西部技术中心和西北研发中心。

“西部先进制造业逐渐成熟是公司加快拓展西部的重要动力,未来还将加强西部的资源布局。”3M中国西区总经理林隆盛坦言。

除制造业外,服务业成为西部吸引外资的又一重点。

世界最大独立医疗器械企业美敦力已选择成都作为一项新技术的全球首个生产基地,并设立子公司进行市场拓展。该公司研发了一种可携带式肾透析设备,可以将肾透析治疗引入社区,解决中小城市及偏远地区终末期肾病患者面临的治疗难、治疗贵等问题。

“这款产品将率先投放印度和中国市场,成都是这两大市场的‘支点’,因为这里的地理位置,也因为这里有需求人群和科技、医疗、产业政策等匹配的社会资源。”美敦力大中华区传播和政府事务高级总监吴伟农说。

有分析认为,如果说上一轮对外开放中,外商来华投资主要看中“世界工厂”的成本优势,如今他们正在瞄准中国推进城镇化释放的巨大消费能量。发展不足的西部,在城乡居民的住房、教育、医疗等领域有着更为迫切的消费升级需求,“世界商店”磁力强大。

徐闻认为,随着西部城市更加宜商、宜居,外资企业梯次向西部转移的势头不会改变。

当前,西部地区正迎来吸引外资的最佳时机。“一带一路”战略提出后,处在开放大通道上的西部地区,一跃从开放“末梢”变成向西、向南开放的“门户”。

渝新欧、蓉欧、长安号等中欧、中亚班列,凭借空运六分之一的价格、海运三分之一的时间,正在成为货物贸易的最佳选择;“过境72小时免签”相继在成都、重庆、西安等城市实施,令西部与世界的商务、文化交流更加紧密;西部首个国家级国际航空枢纽成都天府国际机场开工在即,将于“十三五”投入使用……过去,交通与区位的制约是西部开放引资的最大掣肘;如今,这块“短板”正在补齐。

商务部研究院研究员周密表示,“一带一路”战略把中国的发展空间拓展到更深入的地区和空间,“向西开放”迎来黄金时期,中国西部要发挥更大作用。

更多精彩资讯>>>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