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募基金子公司业务之殇
来源:中证网 发布时间:2016-02-06 08:42:00

经过几年突飞猛进的发展,基金子公司业务规模已经超过传统的公募基金总量。但在监管政策的限制下,基金子公司所赖以发展的“创新业务”却越走越窄。随着资产配置荒的出现,二级市场波动加剧,赚钱效应日下,子公司业务俨然成了母公司的新痛点。

2013年第一批基金子公司拿到准生证,对于传统业务同质化严重的公募基金来说,无疑看到了新的生机,部分基金公司甚至在公司发展战略上做出调整,将之视为“弯道超车”、“二次腾飞”的法宝,几年的时间里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内部制度上也向其倾斜。

而从规模上来看,子公司借着市场的东风,在过去三年确实发展迅猛。根据基金业协会的最新数据,截至2015年底,基金管理公司及其子公司、证券公司、期货公司、私募基金管理机构资产管理业务总规模约38.20万亿元,相较于2014年底的20.5万亿元增长86.34%。其中,基金管理公司管理公募基金规模8.4万亿元,基金管理公司及其子公司专户业务规模共计12.6万亿元,证券公司资产管理业务规模11.89万亿元。值得注意的是,在基金公司专户业务中,基金子公司业务规模达8.57万亿元,占整个行业规模22.4%,相较2014年的3.74万亿元增长129.14%。而从2013年底第一家基金子公司成立时的9700万元算起,这一项业务在三年时间里翻了近9倍。

子公司规模的快速膨胀,非标业务被公认为是最重要的推手。基金子公司主要以融资业务为主,包括债券融资和财产收益权融资,最终投向金融机构资产、房地产、一般工商企业、地方融资平台和基础产业等。加上去年上半年股票行情火爆,大量的银行资金通过基金子公司进入股票市场。在大量的非标业务中,基金子公司通常扮演的只是通道角色,由出资方委托基金子公司成立专项资产管理计划,给资金方指定的客户发放贷款或者进行股权投资。

然而,随着去年下半年市场断崖式下跌,基金子公司也遭遇诞生以来的第一个寒冬,可谓内忧外患。在严厉的监管之下,子公司大量业务受到限制。首先是股灾后场外配资被禁,基金子公司自去年底以来大量开展的场外配资通道业务,包括下设伞形账户、劣后交易类等业务均已受限;去年9月份股指期货限仓令又使部分基金子公司开展的量化投资外包业务受到殃及。在从严监管期间,部分公司还遭到相应处罚,去年11月初,国金基金、银河基金等四家机构就被采取过暂停资管计划备案3个月或6个月的行政监管措施。12月4日,证监会再次宣布对3家基金公司和5家子公司进行专项检查。

另一方面,实体经济持续下滑,筑底之路异常艰辛,来自资产端的违约风险频频暴露,河北融投事件等便是其中的典型。与此同时在资产配置荒的大背景下,大量优质融资项目资源流向标准化债券市场,离开基金子公司为代表的非标渠道。

今年年初,华南一位基金公司老总感叹,当初自家的子公司在风控上较为稳健保守,发展速度缓慢,一度还为此暗自神伤,但如今看到子公司风险事件频出,对于当初公司的战略导向还是极为认可的。

上述老总所说的风险事件,包括交易对手筛选不严、过度依赖合作机构提供尽调报告、放款出账环节把控不严、风控措施不到位、缺乏资金监管等情况。他说,“公募基金管理公司注重长期发展,长期来看还是要做最擅长的事情,对于新业务的拓展风险不好评估,还是需要时间的考验。”

更多精彩资讯>>>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