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份金融数据“亮眼”透露三个积极信号
来源:中国经济网 发布时间:2016-02-17 15:00:00
三个积极信号是货币派生渠道得到强化,企业投资需求开始回暖,房地产去库存政策显效

昨日,央行公布了1月份金融统计数据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量统计数据。透过这些“亮眼”的数据,可以发现经济金融活动中透露出三个积极信号:一是房地产去库存政策显效,二是企业投资需求开始回暖,三是货币派生渠道得到强化。

《证券日报》记者从央行获悉,1月末,广义货币(M2)余额141.63万亿元,同比增长14.0%,增速分别比上月末和去年同期高0.7个百分点和3.2个百分点;狭义货币(M1)余额41.27万亿元,同比增长18.6%,增速分别比上月末和去年同期高3.4个和8.1个百分点;流通中货币(M0)余额7.25万亿元,同比增长15.1%。当月净投放现金9310亿元。

1月份人民币贷款增加2.51万亿元,同比多增1.04万亿元。分部门看,住户部门贷款增加6075亿元,其中,短期贷款增加1292亿元,中长期贷款增加4783亿元;非金融企业及机关团体贷款增加1.94万亿元,其中,短期贷款增加4522亿元,中长期贷款增加1.06万亿元。

汇丰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屈宏斌表示,房地产销售回暖,汇率波动下企业更倾向用人民币贷款等因素,共同推高了居民和企业中长期贷款数据。

分析人士认为,企业中长期贷款占当月新增信贷比重达41.7%,显示企业投资需求正逐步回暖。住户中长期贷款增加则要归功于房地产的去库存政策逐渐落地。去年出台了一系列刺激房地产需求的政策,尤其是房地产去库存的正式提出,激活了部分潜在购房者的购房需求。

据央行初步统计,2016年1月份社会融资规模增量为3.42万亿元,分别比上月和去年同期多1.61万亿元和1.37万亿元。

“1月份社融数据印证了央行对货币派生渠道变化的洞察。”一家国有商业银行的交易员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央行在2015年四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明确提出,货币派生在两个渠道明显增加。今年1月份的数据延续了这种态势:当月金融机构向非金融部门提供的贷款同比多增1.07万亿元,金融对实体经济支持力度总体较大;金融机构通过债券投资、股权及其他投资渠道派生的货币明显增多,成为货币创造的主要渠道之一。1月份企业债券净融资4547亿元,同比多2679亿元,非金融企业境内股票融资1469亿元,同比多943亿元。

该交易员认为,货币派生的这两个渠道在今年还将得到强化,同时金融机构外汇占款和不规范的同业业务仍将继续收缩,相应的就会减少货币创造。

“考虑到近日贸易等数据并不乐观,1月份贷款高企,不乏汇率等暂时性因素影响,可持续性存疑。”屈宏斌强调,稳增长政策还需继续发力。

越来越多的经济学家认为,央行应考虑适时适度降准,以释放此前累积的压力,并为未来可能的市场波动做好准备。

此外,统计数据还显示,1月末,本外币存款余额141.99万亿元,同比增长12.3%。月末人民币存款余额137.75万亿元,同比增长12.5%,增速比上月末高0.1个百分点,比去年同期低1.2个百分点。当月人民币存款增加2.04万亿元,同比多增3725亿元。其中,住户存款增加8894亿元,非金融企业存款增加7059亿元,财政性存款增加5119亿元,非银行业金融机构存款减少1919亿元。月末外币存款余额6469亿美元,同比下降1.4%,当月外币存款增加196亿美元。

1月份,以人民币进行结算的跨境货物贸易、服务贸易及其他经常项目、对外直接投资、外商直接投资分别发生4922亿元、721亿元、1522亿元、1656亿元。证券日报 记者 闫立良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