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立群:2016年中国经济有望结束下行 转为平稳增长
来源:新华网
发布时间:2016-02-19 16:20:01
——2016年经济形势分析与展望 2015年,中国经济增速放缓,下行压力比较明显。但与此同时也看到,自2012年开始的稳增长工作,在稳定市场需求、特别是稳定国内需求方面的成效日益显现。受其支持,经济增长降中趋稳。稳增长的政策效果预计在2016年会进一步显现,据此可以认为,在需求企稳的支持下,2016年中国经济将保持平稳增长,水平与2015年大体相当。 需求企稳的基础初步形成,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第一,消费持续平稳增长。 数据显示,2015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实际增长10.6%,较上年降低0.3个百分点,增速持续保持两位数,消费总体平稳增长,成为稳增长的基础性力量。2012年以来的稳增长,着力点从投资更多转向消费,集中表现在政府坚持社会政策托底,全力保障基本民生,重点抓住精准就业和精准扶贫。 由于政府坚持把保就业作为稳增长的底线,加上服务业发展平稳等客观因素的支持,近年来我国就业形势大体稳定。统计数据显示,2015年城镇新增就业1312万人,就业形势总体平稳。就业平稳以及对低收入群体的扶助措施,支持了居民收入平稳增长。2015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按可比价格同比增长7.4%,较GDP增速高0.5个百分点,这必然给消费平稳增长带来基础性支持。尽管大城市堵车、建房用地紧张等问题日益突出,限制了汽车、住房市场发展,住行为主的消费结构升级受到一定限制,但基于13.75亿人口日常生活的各项基本消费活动保持平稳,必然会奠定消费平稳增长的格局,也从市场需求方面对生活资料生产形成稳定的支持。目前生活消费品生产的平稳增长,已成为支持经济增长的重要基础。 事实证明,在经济转型的复杂形势下,抓住保障基本民生这个龙头,对于实现中高水平的合理增长,是一个至关重要的环节。稳增长的核心目标,现在和未来都应定位于保就业、稳收入、保障和改善民生,这也是经济增长筑底的基础性支撑。 第二,基础设施投资增速虽有波动,但势头趋强。 数据显示,2015年基础设施投资同比增长16.9%,增速较上年回落3.3个百分点,主要因为铁路投资回落幅度较大。但城市公共设施投资、水利投资增速都保持在较高水平,表明增强基础设施建设的政策效果不断显现。 从未来趋势看,首先,与新型城镇化和一带一路战略部署联系,城市地下、地上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全国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水利、电力设施建设任务大量增加,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明显增多。其次,针对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短借长用”矛盾的探索取得积极进展,2015年地方债置换,开始规范和理顺政府与银行之间的融资关系。在基础设施建设资金供给与地方债发债制度建设之间,初步形成了一个过渡区域,其对稳定基础设施投资资金具有基础性作用。此外PPP的探索也取得一定进展,再考虑到阶段性提高财政赤字率,适度扩大财政支出的政策安排,综合看,基础设施投资资金保障条件趋向改善。最后,五中全会及其后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城市工作会议,明确了2016年及“十三五”期间的发展理念和工作重点;从严治党、完善奖惩制度、热情关心干部,最大限度调动广大干部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等举措,加强了干部队伍的建设,不断解决着不会干、不敢干的问题。综合以上因素,预计基础设施投资水平在2016年将稳中有升,对投资增长的稳定作用会进一步增强。 第三,房地产市场销售持续回暖,房地产投资增速回落态势有望改变。 2015年房地产市场销售形势明显好转,城镇商品房销售面积较上年增长6.5%(2014年为-7.6%),增速同比提高14.1个百分点。城镇商品房销售额较上年增长14.4%(2014年为-6.3%),增速同比提高20.4个百分点。原因主要有三。 首先,城镇化持续推进,2015年城镇常住人口增加2200万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56.1%,较2014年提高1.67个百分点。这必然推动城市特别是大城市住房刚性需求和改善型需求持续增长。 其次,大城市房价不降的客观形势,改变了持币待购的态度,推动大城市买房需求持续释放。 最后,房地产调控政策调整,特别是按揭贷款相关政策调整、贷款利率连续5次下调,有效增强了刚性和改善型买房能力。这些因素预计在2016年将继续发挥作用,房地产市场销售可望保持平稳增长。受此影响,房地产企业资金来源持续增加,到2015年末,较上年同期增长2.6%,已明显高于房地产投资增速(1%)。从历史经验看,这是房地产投资由落转稳的重要信号。 综上所述,稳增长政策在稳定消费、稳定投资方面的效果日益明显,内需平稳增长基础初步建立。尽管2015年出口增长-2.8%,外需形势比预期严峻,但受内需主导的作用,中国经济增速企稳迹象仍然开始显露。 虽然中国经济在调结构、转方式取得了积极进展,但供给侧问题仍然突出。 在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引导下,“十二五”期间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取得积极进展。三次产业结构、需求结构出现积极变化,市场调节的企业优胜劣汰活动持续推进,企业分化情况日益明显;产业结构调整持续深入,目前上游钢铁、水泥、煤炭等行业的结构性调整全面展开。与此同时,在货币政策的配合下,资金和债务链条并未发生普遍断裂。此外,股市泡沫和风险得到控制。 与此同时,困难企业普遍存在,困难程度不断加大,局部就业问题开始显现,债务链条延长、债务风险加大,一些地方财政收支出现困难。这些问题都说明供给侧,亦即企业和产业还不能适应需求水平下降后的新环境,国民经济还在“带病运行”。 市场对总供给与总需求关系及其相互结构的调节总表现为事后的。需求水平和结构变化了,必然要通过市场调节供给水平和结构。市场竞争对企业的优胜劣汰是协调供求关系、保持经济健康平稳发展必不可少的条件。随着我国经济增速放缓,企业订单下降、成本水平提高,企业生产经营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基于高增长预期形成的很多建设项目也面临诸多困难。市场对企业、对项目的重新选择不可避免,因此必然会有一些低素质企业破产,一些不好的在建项目下马,同时会导致与其相关的债务链条调整,也会引发部分职工下岗失业。 面对发展环境的变化,确实有不少企业主动调整转型并取得积极成效。但是,也有不少企业依靠地方性政策优惠和过度保护、依靠降低产品质量标准、减少环保投入等获得不正当的竞争优势。特别值得重视的是,受政府过度保护,很多困难企业和不好的在建项目“僵而不死”,使银行和金融企业的风险意识逐步淡漠。这些企业和项目的生存,需要不断借新还旧,不断吸入新的资金,以维持资金链不断裂,持续时间越长,其资金需求刚性就越大,借贷利率就越高。当银行和金融企业风险意识下降后,就会产生片面追求高利率、高回报的倾向,就会越来越多地把资金配置在高风险领域,支持不良经济成分的生存,导致债务链条不断延长,债务风险不断加大。 综上分析认为,中国经济在错综复杂的国内外形势下,正不断稳固需求增长的基础,也在通过市场作用促进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随着这一过程的深入,矛盾和风险也在蓄积。当前稳增长、调结构、转方式已经到了爬坡过坎的关键时刻。 展望2016,中国经济有望结束下行,转为平稳增长。 2016年世界经济预计将继续呈现弱复苏的增长态势。受美联储加息、资本外流和相关改革滞后的影响,新兴发展国家经济增长仍存在较多不确定因素,经济恢复势头脆弱。美国经济预计将继续缓慢恢复,欧洲经济回稳态势预计比较明显,日本经济困难有所增加。从国内情况看,在2012年以来稳增长政策措施的累积效果,以及多项积极因素不断发展的基础上,中国经济增长将触底企稳,GDP全年有望实现7%左右的增长,经济结构调整和改革步伐加快,“十三五”将实现良好开局。 尽管世界银行和IMF调低了对中国经济和全球经济增长的预测值,但一致认为2016年美国经济仍将呈恢复态势,欧洲经济尽管困难较多,预计仍然会保持恢复性增长。新兴经济体正在进行结构调整,增长水平预计有所降低,分化趋势明显。综合看,2016年世界经济呈恢复态势。在这一形势下,综合考虑国际贸易保护抬头,国际市场竞争加剧,我国出口企业综合竞争力水平提高等因素,预计出口增速将在低位企稳。 投资增长将大体趋稳,预计2016年投资增长率为11%左右。其中,房地产投资增速回落态势将结束。与城镇化进程特别是以人为中心的新型城镇化联系,预计大城市房地产市场销售将保持平稳增长,房地产去库存活动效果逐步显现,中小城市房地产销售也会有所好转。在这些因素支持下,预计房地产投资增速在下半年将底部回升。新型城镇化、一带一路建设等将推动基础设施投资水平稳中有升。在市场需求拉动和过剩产能加快调整的支持下,预计制造业投资增速稳中趋升。综上分析,全年投资名义增长预计在11%左右。 此外,消费继续保持平稳增长,2016年消费实际增长率预计为10.5%左右。近年来保就业的政策效果比较明显,尽管过剩产能调整和困难企业退出会对局部就业产生冲击,但总的就业形势预计仍将比较平稳。房地产市场恢复平稳增长、汽车市场预计也会出现阶段性恢复,其对消费的负面影响预计会转为正面支持。结合以上情况,预计2016年消费实际增长率为10.5%左右。 综合需求因素分析,预计2016年中国经济增长率在7%左右, CPI涨幅在2%左右。预计“十三五”第一年中国经济将结束下行,转为平稳增长。必须把稳需求、稳增长与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转方式、调结构紧密结合起来,通过不断稳定发展环境、提高企业和产业,以及整个供给体系对发展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加快把经济运行推入健康可持续的新轨道。(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研究部研究员 张立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