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艺区”文化生活的新名词
来源:千龙网 发布时间:2016-02-25 10:34:13

来源标题:演艺区,文化生活的新名词(文化脉动)


在北京天桥艺术中心,杂技老艺人金业勤(左二)讲述自己当年卖艺的故事。新华社记者章斌摄

人们一说起北京天桥文化,多少年来似乎都是些历史故事,可如今再走进天桥,一个连接传统与现代的演艺区正在兴建,沿中轴路一路向南,你会看到,以天桥街道为核心的207万平方米土地上,几十座大大小小的剧场正在逐步聚集。

刚刚建成的北京天桥艺术中心,开幕演出季自去年11月20日起一直延续到今年1月31日,131场音乐剧、话剧、舞剧、音乐会、娱乐秀让人目不暇接。天桥艺术中心包括大、中、小三个剧场和一个多功能厅。其中,大剧场是专业音乐剧场所,连演64场的《剧院魅影》上座率达95%,票房7200万元;中剧场推出了韩国著名的《涂鸦秀Hero》,新概念的表演艺术和舞台彩绘令观众惊叹不已,而话剧《北京法源寺》则持续演出12场;小剧场里是“十大新锐导演作品展演”,10位青年导演的10部作品轮番登场。

上海人民广场位于黄浦区,一直是全市政治、经济、文化、旅游的中心和交通枢纽,人民广场周边地带历史上也曾是著名的戏码头。

今年1月21日,上海黄浦区与上海市文化广播影视管理局签署了进一步建设环人民广场演艺活力区的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演艺活力区现在已初具规模,2015年,剧场和展演空间增加到20个,年均演出2300场,占全市剧场演出总场次的近1/5,票房收入约3亿元,占全市的近1/4。

从北京、上海等地的演出市场看,演艺区的兴起,是近年来城市文化发展的一个亮点。

从综合礼堂到场地细分

30多年来,我国的剧场建设突飞猛进,想当年,集开会、放电影、演戏、唱歌于一体的礼堂曾是最为普遍的演出场地,而如今,各地的大小剧院、音乐厅、艺术广场纷纷拔地而起,从1998年到现在,全国新建和改建剧场260多个,剧院总数达到2000多家,投资在10个亿以上的大型多功能剧院已有40多个。

前些年,虽然很多剧场的演出条件日益提高,但在广东省杂技家协会主席宁根福看来,这种剧场仍然不适合现代舞台演出的需要。宁根福刚刚在摩纳哥举办的第四十届蒙特卡洛马戏节庆典上获得最高荣誉“特殊贡献奖”,他亲眼见证了我国各类剧院数十年的发展历程。他认为,从前一出剧目、一个节目往往只演几场,剧院舞台条件可以将就,而现在的演出市场,不驻场演上个十几场几十场,甚至上百场,恐怕就没有多少票房,这就要求剧场具备很强的专业性能。

上海大剧院艺术中心总裁、上海大剧院院长张哲在不久前国家大剧院举办的“中国剧院管理论坛”上发言说,剧院的专业性非常重要,所谓专业,就是这个剧院属于什么类型,到底是只演交响、芭蕾、歌剧一个门类为主,还是各个艺术门类都有。只有定位以后,才有利于剧院的运营管理,也可以让表演团体知道自己的节目应该去哪里演出,从而把自己的创造力尽情发挥出来。

宁根福不满意的那种剧场状况已在改变。其实,传统艺术一直都很讲究演出场地的专业性,所以,这几年戏园子、书场、相声社恢复得也很快。另外,小剧场在各大城市正成批涌现,音乐厅已成为城市的一景,而在纷纷落成的大剧院内,又下分音乐厅、戏剧场、歌剧院和小剧场,国家大剧院还创办了北京喜剧院,这些都使舞台艺术演出得以细分。

不演音乐剧、杂技,属于国家大剧院的定位,其他城市的一些大剧院也有类似的要求,其原因之一就是这些演出需要很强的专业剧场条件,而且驻场演出时间长。事实上,对杂技和音乐剧而言,落户在专属剧场里才更具演出效果。遍布北京、上海等地的杂技驻场演出,票房一直极为可观;自从世界经典音乐剧多次来中国驻场演出后,巨大的演出效应和诱人的票房,也让专业音乐剧剧场成为北京、上海、天津、广州等城市的文化建设重点。张哲介绍说,上海大剧院中心管理着上海歌剧院、上海音乐厅和上海文化广场三家机构,其中,新建的文化广场主要演出音乐剧。现在,文化广场、音乐厅和大剧院各具特色,形成了“差异化”的演出格局,避免了无序竞争和“内斗”。

走专业化的道路,是演出场所的发展方向,这是北京、上海、天津、广州等地剧院管理者的共识。

专业化带动演艺区建设

在英国伦敦旅游,人们大多会游赏南岸艺术区,这是利用废旧港口码头和古老仓库改造出来的一个文化景观,特色的影院、优雅的餐厅、琳琅满目的纪念品商店、风格迥异的咖啡厅,无不给游客留下深刻的印象。沿着泰晤士河岸,游客可以欣赏到泰特当代美术馆、英国艺术节中心、莎士比亚环球剧场以及英国最知名的两大剧院新维克、老维克,具有国际声誉的国家剧院也坐落在此。南岸艺术区的魅力已经启发了北京、上海等地,原来,专业化演出场所如果形成规模,再融入博物馆、美术馆、餐饮业、旅游业,其市场综合效应远远超过了剧场演出本身。

旧时的北京天桥,“日日有戏曲,天天有锣鼓,独门杂艺无处不在”;今天,“新天桥”正在兴起,依照北京西城区的规划,天桥演艺区除了天桥艺术中心以外,还建有天桥艺术大厦、天桥汇、天桥市民广场。天桥艺术大厦定位为首都演艺文化产业的办公基地,目前已引进40多家文化演艺机构;位于天桥艺术中心北侧的市民广场将为演艺区提供多种多样的餐饮和娱乐;而天桥汇的定位是特色化小剧场群,上演的都是戏曲、曲艺、杂技等传统艺术,同时配套建设多厅电影院、主题餐厅、品牌茶馆等,天桥“八大怪”从此不再只是广场上的雕塑,老艺人们可以重回天桥“撂地摊”,再现一身绝活儿。

中国对外文化集团董事长兼总经理张宇对演艺区非常看好,他说,从前我们对舞台演出的时间概念就是几小时,而演艺区却让舞台艺术的效应延长到24小时。演艺区里不仅有各式各样的舞台演出,还有餐饮、住宿、博物馆、写字楼,既有夜晚的艺术消费,也有白天的文化活动,这里是艺术场所,更是旅游景观,还是艺术策划机构的基地,互相关联,相互带动,融为一体,用综合效应推动文化产业。

专业化的演出场所,如果孤零零地各处一地,效应并不明显,只有形成演艺区,统一规划,集中优势,才可以发挥最大的能量。这也是上海黄浦区的认知。

“十三五”期间,环人民广场演艺活力区的运营剧场和展演空间数量将达到40家左右,一个集商业、旅游、科创、金融、教育为一体的演艺区正在形成。这里的黄浦剧场今年完成装修后,专门聚焦创新戏剧;中国大戏院今年年底完成改建后,将以音乐剧为主;天蟾逸夫舞台是地方戏曲的展演中心;白玉兰剧场则是上海首个舞台艺术公共排练中心。以中外闻名的“新天地”为核心,从今年起,每年6月将举办创新艺术节展,为观众演出国内外新型剧目。今年预计将有近百名国内外艺术家演出音乐、舞蹈、新马戏、创意物件剧、浸没式戏剧、室内小歌剧等,表演遍布在“新天地”区域的咖啡馆、餐厅、博物馆和户外空间。

艺术供给侧改革势在必行

别看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已经进入了专业化演出场所的建设期,而且正向演艺区发展,但是,有些地方还在一门心思兴建大剧院,更多已经建成大剧院的地方,仍在为如何寻找节目填塞舞台、摆脱空壳现象发愁。据“中国剧院管理论坛”介绍,目前国内剧场演出总收入不足百亿,全年演出超过50场的剧场只占剧场总数的35%,经营业态偏低、功能开发不足、资源浪费严重的现象比较普遍。各地专家和管理者都深感在各个城市之间,演出场所的管理水平、节目资源、经营人才,分化日益严重。

演艺区建设,在张宇等专家看来,正是艺术供给侧的一种结构性改革,这种改革将从供给侧入手,改变演出资源不足、经营滞后、结构单一、场地零散、节目与观众需求脱节的局面。而过去,有的观点却一直将演出的不景气归结于观众不懂艺术、多数人不愿意买票。“这种归结是片面的”,张宇这样说。

仅仅3年就将天津大剧院建成知名的艺术重镇、改变了天津舞台滞后状态的总经理钱程认为,前些年各地将演出场所的建设都投向大剧院,实际是一种认识误区,这种误区造成的巨大浪费现在已经凸显。其实,与其新建一个耗资巨大的大剧院,还不如将过去的一些老旧礼堂、文化宫、影剧院改造成专业化剧场,再根据本地观众的欣赏习惯和艺术现状加以定位,这样既省钱,又实用。1978年指挥家郑小瑛曾率领中央歌剧院在天津第一工人文化宫连演40场《茶花女》,场场爆满,后来,这家演出场所逐渐衰败,天津现在正筹划将这里改造成一家音乐剧演出场所。

一些专家建议,根据本地的文化欣赏习惯,将演出场所专业化、本土化,采用演艺区形式,融旅游与演艺为一体,不失为文化建设的一种选择。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