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月01日讯
经济参考报3月1日头版发表署名为“柴青山”的评论文章指出,外汇储备规模比较大确实是国力的体现,既反映了一国的比较优势和产业竞争力,又确保了对外支付能力。但外汇储备并非越多越好。不妨从多个角度来理解外汇储备规模的多寡及影响。
文章指出,外汇储备的底线是能满足外债及三个月进口的对外支付需要,再考虑到中国的M2规模,考虑到企业走出去投资、国家实施一路一带及其他国际战略的需要,央行合理的外储规模应为2万亿美元左右。
文章还指出,外汇储备的减少势必伴随着居民资产负债结构的调整,尤其是外汇存款的增加和外债规模的缩减。这种调整是健康的,不妨把该策略叫作藏汇于民。
文章强调,外储减少的主因肯定不是资本外逃或所谓的“热钱”外流,而是企业和居民主动对资产负债的货币结构进行调整。
文章认为,外储规模过大会带来四个不良影响:外储投资的隐蔽性转差;保值增值的难度加大;对中国提出援助要求的国家明显增加;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一度高达21.5%(其他国家一般只有3%至4%),金融资源错配严重等。
最后,文章表示,外储减少并非是股市大跌的原因;关键在于央行能否使市场保持合理适度的流动性,并管理好市场预期,避免市场持续出现单边的贬值预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