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穆迪中国评级反损自身信誉
来源:新华社 发布时间:2016-03-03 17:19:06

新华社北京3月3日电评论:穆迪中国评级反损自身信誉

新华社记者刘欢王建华陈舒

作为国际三大信用评级机构之一,穆迪却长期干着损害自己信用和操守的事——对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体和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发达经济体的主权债务评级奉行双重标准。

一方面对前者“苛刻”;一方面对后者“放松”。这种因人而异的选择性评级标准,只会透支其公信力、影响力,令其有关指标前瞻世界经济的权威性大打折扣。

最新的例证是穆迪本周将中国主权信用评级展望从“稳定”下调至“负面”,其理由是中国落实改革的能力存在不确定性、政府债务增加以及外汇储备下降等。

穆迪的这个决定是缺乏事实基础支撑的,与保持稳健的中国财政状况严重不符。

国际上通常使用两个指标来评价一国财政风险:一个是赤字率,即赤字占GDP比重不超过3%;另一个是国债余额占GDP比重不超过60%。

当前中国的财政赤字占GDP的比重在3%以内,累计国债余额占GDP比重在20%左右,均在公认的国际警戒线内。

尽管中国非金融实体的债务总额过去几年上升较快,但中国是一个储蓄大国,债务中以人民币计价的内债占绝大多数,是不易发生债务和货币危机的。

此外,中国的政府支出中,投资占很高比例,大多数债务都对应着相应的资产。同样的负债率给中国带来的风险,远不如其他负债国家。

按照IMF考核一个国家外汇储备合理水平的一揽子综合指标,中国应该拥有至少2.6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2015年末中国外汇储备余额超过3.3万亿美元,虽然比上年末有所减少,但仍处于高水平。

外汇储备虽然是一种财富形式,但如果其规模过大也会成为“负担”,利用不好就可能造成国内严重通膨、提高央行存款准备金率和对冲操作压力,对货币政策的制约也会加强。

近些年,中国“藏汇于民”、海外投资和改善对外资产结构取得较大进展,外汇储备“良性减少”,有助化解外汇储备过高带来的负面影响,推动中国货币环境回归正常化。

在中国财政状况风险可控、保持良好的情况下,穆迪却将中国主权信用评级展望下调,着实令人叹息。这不得不让人怀疑,穆迪是否也加入了“恶意唱衰中国经济”的阵营,动摇国际社会对中国经济的发展信心。

西方某些信用评级机构提供的服务是公共服务,对全球金融产品价格具有非常大的影响,然而,它们本身又是私人机构,不能排除它们为了盈利目的,歪曲评级结果,误导投资者,造成国际金融市场动荡。

穆迪就是这么一个不能被排除的嫌疑对象。美国金融危机调查委员会负责人将穆迪形容为“3A工厂”。在2000年至2007年期间,穆迪共给予了4万多项抵押贷款相关资产3A评级。穆迪此项业务的营业收入也因此从2000年的6亿美元暴涨到2007年的22亿美元。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穆迪一直将希腊的A1评级保持到2009年底,这是穆迪评级体系中的第五高评级,导致相关指标对欧债危机没能起到预警作用。

穆迪对西方发达经济体的“偏爱”在美国身上体现得更为明显。美国的次贷危机诱发了百年不遇的国际金融危机,美国政府以史无前例的扩张性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刺激经济,即便如此,穆迪依然给予其主权债务评级最高级别,给全球投资者提供错误信号。

美国的主权债务数额占GDP比例远超国际公认安全线是“家常便饭”。2011财政年度,美国联邦政府预算赤字创下1.65万亿美元的历史新高,占GDP的比例达10.9%,大大高于国际公认的3%的警戒线。2012年整年,美国都笼罩在“财政悬崖”的阴影之下,是世界经济的巨大不稳定因素。财政状况恶化如此,美国主权债务评级的最高地位仍是“坚如磐石”。

在国际金融危机、欧洲债务危机中,穆迪等信用评级机构“权责”失衡、缺乏透明度、深度介入利益冲突等弊端充分暴露,引发种种质疑,也削弱了其在国际金融市场的影响力。

此次穆迪将中国主权信用评级展望下调至“负面”,就未能发挥预期的影响。人民币汇率保持平稳、中国股市2日创下年内最大单日涨幅、深受中国经济影响的亚太股市全线飘红,都证明投资者对这一莫名其妙的下调评估并不买账。

穆迪当前仍是世界三大信用评级机构之一,对于国际金融市场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但如果其仍然习惯性奉行双重标准、选择性进行评级,那么只会不断透支其公信力和影响力,直至被淘汰出国际评级市场。

更多精彩资讯>>>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