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2月25日,上海,雷锋学院揭幕。 新华网 图
2016年3月5日是第54个学雷锋纪念日。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对“雷锋精神”的理解发生怎样的改变?如何在新时代背景下更好地践行和弘扬雷锋精神?
近日,上海市统计局社情民意调查中心利用12340社情民意调查专线开展了一次专题调查,结果显示:市民对于雷锋语录的知晓率超过99%。此外,面对学习雷锋助人为乐如何从自身做起,49.2%的人选择“当有人需要帮助时搭把手、出份力”。
与此同时,澎湃新闻和东方早报历时两周开展了“雷锋精神”调研,调查结果显示,68%的受访者认为当下学习雷锋很有必要或有必要。
值得关注的是,在今年学雷锋纪念日前夕,国内首个雷锋学院已在上海建立,地址设在松江区上海希望工程教师培训基地。该学院将致力于雷锋文化的研究,为全国学雷锋组织培养思想理论骨干。
中年市民全知晓雷锋语录
上海市统计局社情民意调查中心专题调查显示,对雷锋名言印象最深的选择体现出较明显的年代印记。中年市民(41-60周岁)是雷锋精神伴随成长的一代人,对雷锋语录的知晓率达到100%,而青年(16-40周岁)和老年(61周岁及以上)则为99.6%和99.4%。当调查问及“雷锋语录中您印象最深刻的是哪一句?”市民选择最多的是“做一颗永不生锈的螺丝钉”,占30.1%,另有25.7%的选择“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中”。
而东方澎湃新闻和澎湃新闻开展的调研显示,大多数受访者对“学雷锋月”活动持正面评价,认为“雷锋精神不会过时”,68%的人认为当今时代提倡“雷锋精神”很有必要或有必要。
如何理解“雷锋精神”内涵,选择“乐于助人”的人群最多占25%,选“奉献精神”项的次之,占22%,还有人认为“有爱心”、“不懈奋斗”、“热爱职业”、“关心集体”等。大部分的人认为身边有“活雷锋”存在,但同时47%的人认为“逐渐消失”,40%的人认为“更愿意学习今天的先进典型”。
在对待实际问题中如“路遇老人摔倒是否帮扶”,九成以上人都会有所作为,41%的人选择“先确定旁边有人作证,再帮扶询问情况,最后决定是否帮扶”,而选择“拨打110”、“直接上前搀扶”的分别占30%和23%。
随着社会时代发展,大多数人在学习雷锋精神方面表现得更为理性。面对“学习雷锋但却被冤枉栽赃的情况”,37%的人“拨打110请求协调解决”、31%的人“诉诸法律渠道”,还有21%的人选择“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解释,争取消除误会”,仅有小部分人群会因此放弃学习雷锋。
对好人的保护成关注重点
此次调研中,澎湃新闻记者也对120名来自各行各业、各年龄层次的人进行开放式调研,针对“雷锋精神是否已经过时”的问题,一名来自于浙江的教师表示:“无论到什么时候,雷锋精神都不会过时,而且我们还要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给‘雷锋精神’以新的注解,与时俱进。”
对于“新时代的雷锋精神有何新内涵”这一问题,大部分受访者认为新时代下“雷锋精神”内涵并没有大的变化。在当下,人们仍然是需要学习雷锋好学进取、乐于奉献、无私奉献、不求回报的精神;一名来自上海的小学生则表示:“除了多帮助身边有需要的人做好事外,做到独立完成事情,不浪费粮食、节约用水,爱护学校和公共环境、不乱扔果皮纸屑,也是一种‘学雷锋’。”有一部分人同时认为,人们在“学雷锋、做好事”的同时,也要通过一些必要的方法保护自己。
雷锋学院讲师:学雷锋方式多样化但精神永不过时
“雷锋精神的本质是爱和感恩,核心是为人民服务。”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后勤学院刘高平教授研究雷锋20年,他告诉澎湃新闻记者,他将“雷锋精神”总结为“十个爱”,分别为爱共产党、爱解放军、爱新中国、爱社会主义、爱人民、爱岗位、爱学习、爱家乡、爱美、爱帮助人。“不同职业、不同身份的人都能用不同的方式践行‘雷锋精神’。”刘教授说。
刘教授是上海雷锋学院的讲师之一,他曾走访过雷锋生前的100余位战友、工友,记录下雷锋生前的故事,于2002年著成《雷锋:一个小兵与一个大国》一书。“我从与他们的谈话中,深深体会到‘雷锋’的大爱精神,因此归纳出‘雷锋精神’的实质。”刘教授认为,如今时代涌现出的先进典型,例如郭明义、孙茂芳一类人,其本质都是与“雷锋精神”一样的,都是“雷锋式”英雄。 刘教授说,随着科技的发展,“学雷锋”的方式已经有所变化。“就像我,在课堂上可以通过播放电影,告诉青年学生们雷锋的故事。在微博、微信上也可以传播雷锋事迹、倡导雷锋精神。”与此同时,刘教授还着重强调,虽然学习雷锋的方式可以更新,但是其精神永远不会变化,也不会过时的。
“现在有些人觉得‘雷锋精神’过时了,那是因为他们并不了解它的本质与核心。缺少对‘雷锋精神’的践行和体会。”刘教授指出,“由于现在物质生活高度发展,人们愈加显得浮躁,多举办一些‘学雷锋’活动、倡导‘雷锋精神’,能荡涤社会风气、净化心灵,是对美好生活的一种不懈追求。”
更多精彩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