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虎妈为9岁儿子订18小时作息表 要效仿吗?
来源:澎湃 发布时间:2016-03-10 17:18:05

有责任心、受过高等教育、有时间陪娃、有一定经济基础的父母怀着帮助孩子有更好发展的美好期望,向一条培养学霸的路径前行。但过多的控制所导致的恶果会在孩子青春期显现,该如何激发孩子成为更优秀的人?一本新近上市的书值得一读。

最近,朋友圈里一张“小P孩作息时间表”引发了热议,按照这张作息时间表,“小P孩”每天从5点起床,一直要各种学习到23点才能睡觉。

最近,朋友圈里一张“小P孩作息时间表”引发了热议,按照这张作息时间表,“小P孩”每天从5点起床,一直要各种学习到23点才能睡觉。

每天学18个小时,内容除了周一到周五学校正常的课程外,还安排了古文、钢琴、围棋、毛笔书法、奥数、跆拳道、游泳、英语、拉丁舞等9种课外学习。据报道“小P孩”的家长刘女士是北大毕业,这件事也导致了这位30岁的北大虎妈爆红网络。

像北大虎妈这样的家长并不鲜见。她代表了一些有责任心、受过高等教育、有时间陪娃、有一定经济基础的父母,他们怀着帮助孩子有更好发展的美好期望,向一条培养学霸的路径前行。做学霸,尤其是现在的学霸,真的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严格按照作息时间、最大效率利用时间,尽可能学习最多种类的知识——若想做到这些,要么这个孩子有很强的学习动机,要么就得靠家长采取各种措施,以提高孩子的配合度。可是,对于任何人来说,让另一个人去配合你的期望,常常意味着或明或暗的战争。

18个小时背后是父母的焦虑和控制欲

孩子不服从父母安排怎么办、孩子不喜欢某些课程怎么办、孩子打退堂鼓怎么办……父母们为这些问题忧心,却往往无视问题背后矛盾的亲子关系,以及孩子的自我激励能力是如何在外界控制中逐渐消弭的。

  父母的控制与孩子反抗之间的矛盾,是每一个家庭都可能遇到的难题。这不仅仅跟父母的个性相关,更受父母子女这个特定的关系所决定。我们生下了孩子,怀着责任心自然希望他们未来幸福、健康、强壮、有能力。这份期望推动我们对孩子施加影响。就像美国著名正念心理学家、哥伦比亚大学临床心理学博士沙法丽·萨巴瑞在她的新书《失控——孩子不听管教怎么办?》中说的那样,“父母担心若没有控制,孩子的生活就会变糟糕。于是错误地认为,如果直接控制孩子的生活,就能得到更确定的结果。换言之,对孩子实行层层控制是为了对抗生活,删除固有的风险。”可是,面对复杂的生活,父母注定不是一个完美的电影制片人,“我们很容易将自己的愿望投射到孩子身上,随心所欲地为他们的生活撰写剧本、购买戏服并且预测这部‘电影’的结局。如果票房不佳甚至不符合发行要求的话,我们会备受打击,甚至愤怒地咆哮、尖叫,并归咎于别人。当然,现成的替罪羊是我们的孩子。”沙法丽博士用这样一个比喻形象地揭示了父母们在控制欲的推动下所做的事情。可惜的是,父母们对此并没有多少在意,他们更感兴趣的是,该如何调教孩子听从指令,做正确的事情。

《失控-孩子不听管教怎么办?》是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推出的沙法丽·萨巴瑞的新书。她的第一本书《父母的觉醒》由于颠覆了传统的亲子关系,受到美国父母热烈欢迎,长踞美国亚马逊教养类畅销书排行榜前列。

《失控-孩子不听管教怎么办?》是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推出的沙法丽·萨巴瑞的新书。她的第一本书《父母的觉醒》由于颠覆了传统的亲子关系,受到美国父母热烈欢迎,长踞美国亚马逊教养类畅销书排行榜前列。

过度控制剥夺孩子学习的内在动机

因为拥有丰富的临床研究与青少年咨询经验,所以沙法丽博士清楚地发现,父母对孩子的控制与管教会伤害孩子的发展。“孩子有自己特定的兴趣爱好、选择朋友以及职业……可悲的是,许多家长对此横加干涉,非要替孩子做决定不可。尤其是在孩子年幼的时候,家长经常以‘让我的孩子面对更多选择’为名,强迫他们参加各种不喜欢的活动。引起孩子强烈的反对后,父母就会借助惩罚的方式将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孩子。”这样的控制最终出现的问题是,进入高中以后,许多孩子失去了原来的兴趣爱好,因为大人和学校扼杀了他们的好奇心,使他们专注于和同学比较分数。“我们刻意强迫孩子,他们就不会再按照本性的需要去做适当的事情。他们会为了得到奖励好好学习,提高成绩,而不是为了满足自己的求知欲。”

早在上个世纪80年代,美国心理学家德西和莱恩发现,外部控制会大大削弱人做某件事情的动机。人在能够满足成就感、自主需要以及获得安全感和归属感的环境下才会出现更多内在动机行为。如果只是为了遵循外界的规则,不管是为了降低焦虑、避免责怪或者让自己感觉更好,人的自主性都会大大降低。这也许可以解释,为什么许多小朋友上课、写作业专注力不强,但是玩起喜欢的玩具,却可以不吃不喝摆弄几个小时。

“父母总是认为孩子有责任作出改变,但却很少站在孩子的角度考虑问题。书店里有很多教父母让孩子顺从的书,这些方法明显有操纵的成分。即使是看似温柔的战术,只要它的目的是促使孩子遵从我们的愿望,也是不可取的。这些操纵,让孩子不愿意听从意见,又没有自己明确的人生目标。而我们真正需要做的是理解孩子,帮助他们成为能够自我调节、自我提高和自主的人。”

请试着放弃“我的孩子应该如何”的执念

读到这里,你是否有些后怕?该如何以更尊重的方式去教养孩子呢?在沙法丽博士看来,你需要更多警醒和反思,不妨常常问自己:现在,我需要为孩子做什么才能让他茁壮成长?怎么做才能培养孩子的自我意识和自我调节能力?

在教养方面,你还要相信言传身教和耳濡目染才是孩子学习的最佳方式:“对规则的需要,源于我们对自己以身作则能力的担忧。一旦我们看清了自己的生活,保持其完整性、一致性、目的性和方向性,我们的言行就会成为孩子的指路明灯,而不必再强加给他们任何外部的控制。”希望这本书的观念可以抚慰每一位焦虑的父母。

愿我们能听从这些心理学家的箴言,放弃“我的孩子应该如何”的执念,尊重孩子的需求,与孩子建立亲密的情感联结,帮助他们发展出自我激励的能力。远离控制型育儿方式,对于大部分家长来说都是一个挑战,但值得你去努力。

更多精彩资讯>>>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