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冷天气和春节假期消费等季节性因素,推动中国2月CPI再度迈进“2时代”。
国家统计局10日公布的数据显示,2月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上涨2.3%,同比涨幅比1月扩大0.5个百分点,为2014年7月以来最高;2月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PPI)同比下跌4.9%,降幅为8个月来最窄。分析人士指出,虽然CPI涨幅超出预期,但CPI缺乏持续大幅上涨的动力,目前担忧滞胀风险无必要。
“2月CPI由上月1.8%上涨至2.3%,主要受天气和春节因素影响,肉菜价格超季节性上涨,带动食品价格大涨至7.3%,非食品价格亦小幅上涨1%,考虑到权重调整,如按旧食品权重计算,2月CPI涨幅应在2.9%。”海通证券分析师姜超指出。
尽管业内对2月份CPI走高是受春节因素和天气导致食品价格大幅上涨的判断较一致,但业内对中国经济滞胀的担忧不断。姜超指出,历史经验表明,中国狭义货币M1增速对CPI存在高度的相关性,从时间看领先半年左右,2015年下半年以来M1高增,意味着年内通胀或持续回升。政府加大2016年货币财政刺激力度以及下调GDP增速,极有可能推动通胀上行,要警惕滞胀风险。
但招商银行资产管理部高级分析师刘东亮认为,目前担忧滞胀风险尚无必要,在经济出现实质性好转前,需求不振将持续对通胀构成制约,滞胀前景的可能性较小;虽然通胀底部抬升可能对货币政策带来扰动,但形势倒逼下宽松进程不会结束。
中国社科院金融所研究员彭兴韵指出,目前,唱空看衰中国经济的悲观预期相对较多,但从另一个方面看,在价格水平有所上涨的过程中,企业盈利状况有望改善。这对于经济来说是一个积极信号。我国潜在增长率已经出现一定幅度的下降,要继续保持高增长肯定不现实。价格水平趋稳,对经济增长率的趋稳是有帮助的。
“虽然CPI涨幅超出预期,但我们还不能用滞胀来描述中国经济。”彭兴韵说,未来价格走势究竟如何,还有待进一步观察。
此外,分析人士大多判断CPI缺乏持续大幅上涨的动力。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研究院首席宏观研究员赵庆明认为,2月份CPI冲高至19个月新高,主要受季节因素和自然因素的双重影响,预计不可持续,CPI整体涨幅在三四月份可能会回落。
国家统计局城市司高级统计师余秋梅分析说,往年过完春节,蔬菜、鲜果价格就会回落。不过,今年的蔬菜价格目前仍未见明显回落,这也进一步说明蔬菜价格波动主要受寒潮的影响。进入三四月份以后,随着市场供给回升,CPI涨幅有望回落。
同日公布的2月份PPI同比下降4.9%,降幅收窄0.4个百分点,环比下降0.3%。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环比下降0.5%,同比下降5.8%。彭兴韵认为,一些大宗商品价格前期下降幅度较大,已经降无可降。今年1月初,原油价格跌至低位后反弹,带动了大宗商品价格上涨。中国的去产能政策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供给面的变化,促使国际大宗商品价格短期走强。此外,全球经济政策持续宽松,促进了大宗商品价格回暖。
“总的来看,目前的货币政策有助于推动PPI持续改善,这也将带动CPI上涨,使价格总水平总体上涨。”彭兴韵说。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更多精彩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