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分天下”格局初显 寿险将迎转型窗口期
来源:东方网 发布时间:2016-03-18 14:01:43

伴随上市公司一日一公告的节奏,保险市场持续迎来跨界竞争者,同时也上演了一场激烈而有趣的战役。

激烈在于,原先固若金汤的寿险市场格局因抢食者与日俱增而被搅动,保险业排名座次近年来频繁更迭;有趣在于,各主体在跟进的同时却并不急于模仿先行者的经验,而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参与主体一夜扩容、发展动力全面激活,意味着突围“求生存”的此轮改革成功过半。改革须固守更须加固,面对金融格局的新形势,寿险业又将迎来“求发展”的转型窗口期。在充斥着机遇与风险的未来数年内,能否由市场化逐步向价值化转型,将在一定程度上关乎整个行业发展活力的延续。

从“老七家”到“四分天下”

曾经的“老七家”——国寿、平安、太保、新华、泰康、人保、太平,乃中国寿险市场的门面担当。在2011年巅峰时期,“老七家”尽占寿险市场八成江山,江湖地位一度难撼。

不过,新鲜出炉的保险业成绩单显示,2015年,“老七家”的合计市场份额滑落至50%。从这组数据中,可窥中小保险公司一夜崛起的信号。过去一年多来,富德生命、华夏、安邦等公司业务高度增长,保费规模跻身行业前十席。

银保、互联网、电销等非传统渠道的兴起,保险费率市场化等改革的推进,国内保险市场的大环境今非昔比,这些变数在带给所有保险企业新挑战的同时,也使得中小保险公司找到了突围路径。以寿险领域的互联网保险为例,活跃的多为中小寿险公司,至少在这一细分领域,市场集中度已经式微。

“老七家”市场份额的滑铁卢,在一定程度上释放出以下重要信号:寿险市场份额正由大企业集中向大中小企业共同发展转变。业内资深人士告诉记者,“根据业务特点、盈利模式不同,目前行业内部重新将寿险市场划分为四类,四分天下的格局业已形成。”

第一类是以“老七家”为代表的规模与价值型,通过代理人销售长期期缴业务获取持续、稳定的现金流,依靠风险管理技术和综合资金运用能力盈利;第二类是以前海、华夏等为代表的投资驱动型,大部分保费来自高现价产品,通过高成本短期融资积聚规模,依靠另类资产投资、权益类投资等获得超额利润,以期盈利;第三类是以友邦、中宏等外(合)资为代表的价值型,以价值和利润为发展导向,依靠产品和服务的高利润率实现盈利;第四类是以建信、信诚等为代表的股东型,通过股东资源获取保费,通过股东资金运用优势分享收益,通常是金融集团下属企业。

从“求生存”到“求发展”

大企业集中度的下降,多元化竞争格局的出现,显然有利于进一步激发保险市场的活力。不过,有接近监管部门的业内人士表示,既要看到市场竞争多元化的积极性,更要注意到部分业务、部分资产、部分公司隐匿在市场总体向好背后的潜在风险。

目前,业内对于部分寿险公司所面临的挑战及潜在风险,主要聚焦于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防新利差损隐患,二是防代理人快速增长下的素质风险,三是防满期给付和退保风险。

“上一轮寿险业市场化改革,解决的是求生存问题,通过充分还原市场机制、改善市场环境,从源头激活行业发展活力。而下一轮改革所面临的是转型窗口期,重点将由市场化向价值化转型,目的是求发展。”业内资深人士一语中的。

值得一提的是,虽然市场份额一度下滑,但深谙价值化改革重要性的“老七家”,依旧从容笃定地执行改革的路线图。本报记者从相关渠道获悉的内部数据显示,2016年初以来,“老七家”均主动控制趸缴和短期期缴业务发展,着力发展个人代理渠道和长期期缴业务,预计新业务价值平均增长率可达20%。

与此同时,部分中小寿险公司也开始掉头“瘦身”,探索价值化增长。比如,阳光、国华等中型寿险公司的2016年经营计划中收缩了规模指标,着手调整业务结构;建信、信诚等银保系公司也开始尝试深挖股权优势,探索价值分享的银保新模式。

一家正在转型中的中小寿险公司负责人直言,高现价业务“短钱长配”的模式不可持续,它只适合于在行业景气度回升、经济及资本市场向好之初,保险公司若要长久生存做“百年老店”,最终唯有回归保险保障,这才是保险行业安身立命的基石。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更多精彩资讯>>>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