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07年以来,黄海浒苔绿潮连续9年侵袭山东沿海,今年浒苔再次在黄海南部海域出现。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和中国海洋大学等在前期研究基础上,今年将浒苔打捞区前置,以控制绿潮规模,目前已有多艘船舶在黄海南部作业。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所长孙松说,诸多证据表明,黄海绿潮早期主要来自苏北浅滩海,这一认识锁定了黄海大规模绿潮主要来源,明确苏北浅滩是绿潮防控第一道防线。
另外,有研究表明,黄海浒苔在经过北纬34度左右后,由于水质变清、光合作用增强,现场生长率每天可达10%至37%。按照这一生长速率,30至40天后浒苔生物量可达数百至上千倍。因此,选择适合区域进行早期漂浮浒苔的打捞,可显著减少后期山东近海浒苔打捞投入。
孙松说,近年来,对黄海漂浮浒苔的监测手段快速发展,现场调查、卫星遥感和无人机观测能够提供实时或准实时的浒苔分布数据;浒苔的现场打捞和处理技术也得到快速发展,这都为前置浒苔打捞区提供了保障。
目前,黄海绿潮应对行动已得到中国科学院A类先导专项“热带西太平洋海洋系统物质能量交换及其影响”和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鳌山科技创新计划项目“近海生态灾害发生机理与防控策略”支持,初步形成了黄海绿潮的应对行动计划。
据介绍,2016年,这个行动计划将重点实施苏北浅滩区漂浮浒苔的前置打捞行动,并启动相关研究和调查工作,包括确认苏北浅滩海区绿潮优先控制区;结合现场调查和卫星遥感资料,明确漂浮绿潮分布区;针对苏北浅滩海区和浒苔主要漂移通道区,设置拦截断面,实施漂浮浒苔的打捞回收和资源化利用,降低进入黄海海域的漂浮浒苔生物量;依据现场调查和卫星遥感数据,评估前置打捞行动对黄海绿潮规模的控制作用等。
目前,“科学三号”和“海状元号”科考船,一艘浒苔专业处理船舶和一些江苏渔船正在苏北浅滩海区和北纬34度附近的绿潮漂浮通道区监测和打捞浒苔。今年山东沿海的浒苔打捞量与往年相比有望减少三分之一至二分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