叙利亚局势转机背后为何出现中俄“二人转”?
来源: 发布时间:2015-11-03 07:36:03

  有评论文章指出,中国在叙利亚问题上同俄罗斯唱一台戏,固然离不开两国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的因素,但根本上还是来源于中国自身对国际秩序的看法、和平发展的理念以及对战略实力的现实考量。中国并不是俄罗斯行动的追随者,而是关键保障与制衡,甚至在未来的某一阶段,有可能成为影响危机走势的重要一极。这篇文章具有一定参考意义。

  10月29号,叙利亚问题多边会谈于维也纳举行,参与国除美、俄、土耳其之外,还包括中国、伊朗这两张新面孔。这是中伊两国第一次参加此类国际会谈,从而备受外界关注。参加会谈的中国外交部副部长李保东带去了中国的主张和建议,表现出了积极推动叙利亚问题和平解决,实现互利共赢的主动姿态。

  中国的加入,使得各大国在叙利亚问题上的合纵连横态势更为明晰。九月末,俄罗斯宣布对叙利亚进行军事干预,迅速扭转了长期以来叙利亚政府的被动局势,使叙利亚局势出现了转机。在此背景下,中国也表现出了积极配合的态度,同时又主动寻求新的危机解决之道,凸显了中国的大国影响力。中俄两国互相唱和,在旷日持久的叙利亚危机中,共同上演了一台“二人转”。

  叙利亚:中俄战略合作的新舞台

  近年来,中俄关系急速升温。在叙利亚问题上,中国对俄罗斯的军事行动表现出支持态度,两国的默契引起了西方国家的警惕,也引发了国际社会关于中国下一步将如何采取行动的猜测。

  实际上,自叙利亚危机形成以来,中俄就一直有相当程度的战略协同。在联合国关于叙利亚危机的表决中,中国先后四次同俄罗斯一起投下反对票,这一举动被称为“冒着极大的道义和利益风险”,也引来了西方媒体的不少口水。2013年,中国与俄罗斯在销毁叙利亚境内化学武器方面进行了密切配合,派军舰为运输叙利亚化学武器的船只护航,实质上制止了北约及其盟友军事入侵叙利亚推翻阿萨德合法政府。两国强强联手,让西方国家不得不有所忌惮。

  在叙利亚危机中的合作,是中俄共同应对重大全球危机的一次实战,也标志着两国战略互信上升到了新高度。近年来,中俄迈入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新阶段,经济贸易往来密切,签下了天然气项目巨额大单,中国在“一带一路”、亚投行、纪念二战七十周年等方面都得到俄罗斯的鼎力支持。当前,叙利亚危机之火愈燃愈烈,以俄罗斯出兵叙利亚、习近平主席访美为序幕,中俄背靠背合作真正开始了。

  从中方的一系列表态可以看出,中国首先认为俄罗斯出兵合理合法,同时也保持了一贯的和平解决危机的立场,积极推动平等对话的展开。这体现了中俄不同的战略风格。两国立场相近、互相配合,联手促成了叙利亚局势的显著改变。

  中国为何愿意同俄罗斯共唱“二人转”

  中国在叙利亚问题上同俄罗斯唱一台戏,固然离不开两国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的因素,但根本上还是来源于中国自身对国际秩序的看法、和平发展的理念以及对战略实力的现实考量。中国并不是俄罗斯行动的追随者,而是关键保障与制衡,甚至在未来的某一阶段,有可能成为影响危机走势的重要一极。

  中俄的合作,首先源于两国面临类似的威胁和共同的挑战。俄罗斯方面,美国点燃乌克兰危机,引发欧洲对俄罗斯大规模经济制裁,使其陷入严重经济危机。俄罗斯以叙利亚为首要目标重返中东,直接目的是为解决乌克兰危机寻找新的突破口。中国方面,自美国高调重返亚太以来,不断在中国南海挑起争端,但中国政府表示,绝不会做出任何战略退让。从今年两国对彼此纪念反法西斯七十周年的系列活动予以大力支持就可以看出,中俄在反对霸权、维护世界秩序等方面面对着类似的忧患,具有共同的利益,从而形成默契配合。

  欧美国家自身的危机,也为中俄积极调整世界格局提供了机遇窗口。欧洲深陷难民问题泥潭,经济一再萎缩,昔日帝国风光不再;美国则在国际事务上越发力不从心,美元霸权受到了多方的挑战。这是中俄联合、大显身手的最佳时机。中俄选择中东这块美欧势力盘根错杂的兵家必争之地,作为战略的起点,显示出了重建国际秩序,扫除新兴大国发展障碍的勃勃雄心。

  中国和俄罗斯在介入叙利亚的具体手段上,又有不同侧重。俄罗斯侧重军事手段,因为它是传统的军事强国,面对内忧外患局面和经济发展的瓶颈,只有通过军事优势,拓展其战略空间,才能保持大国地位。而中国虽然远洋海军和远程空军实力不断增强,但航母编队战斗力的形成非一日之功,仍缺乏实战经验,并且当前核心利益仍集中在经略南海周边,在叙利亚投入武力并非最佳选择。

  相比之下,中国则更加侧重政治和经济手段,这符合中国一贯的和平外交政策。今年10月叙利亚特使访华时,中国外交部长王毅将中国针对叙利亚问题的态度概括为“国际反恐应该成为合力、政治解决应尽快重启、缓解人道主义危机是当务之急”三点,突出了国际社会共同解决危机的重要性。正如今年7月落幕的伊核谈判一样,中国作为第三方斡旋者,积极发挥了劝和促谈、化解分歧的作用。这次面对叙利亚危机,中国也必然会依托“一带一路”打下的良好基础,成为推动各国谈判的和平力量。

  不过,中国对中东的柔性军事战略将不会改变。中国是联合国五个常任理事国中唯一没有在中东建立军事基地的国家。与欧美在中东奉行地缘政治主导的战略不同,决定中国行动的是地缘经济主导战略,谋求的是扩大能源、基础设施等方面的合作。但是作为中国海外利益的支撑点,在这一特殊时期加强柔性军事手段——保持亚丁湾巡航编队、增加在中东的后勤补给基地、派遣维和部队,都有利于保障中国自身正当利益不受侵犯,同时也有利于该地区的稳定。习近平主席在联大会议中特别提到,中国要“建立8000人的维和待命部队”,而叙利亚战场,很有可能就是中国8000维和部队第一个大显身手的地方。

  从韬光养晦到有所作为

  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提高中国在全球治理中的“制度性话语权”。中国在叙利亚危机中发挥作用、参与斡旋,就是话语权提高的体现,这是国家实力不断增强,在国际事务上底气更足、筹码更多的体现。

  目前,中东局势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中国的平衡。中国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具有世界最强的基础设施建设能力,也是中东石油的第一大进口国。中国作为周边关系和平发展的积极推动者,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和协调能力与日俱增,近年来一直在伊朗核谈和巴以问题协调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这使得中东国家表现出转向中国的意愿,更多地向中国寻求经济利益、武器贸易、技术以及双边关系发展带来的战略价值。中国也乐于提供帮助,甚至积极争取与中东国家的合作。2014年6月习近平主席出席中国—阿拉伯合作论坛第六届部长级会议,提出了以能源合作为主轴,基础设施、贸易投资便利化为两翼的“1+2+3”合作计划。这意味着未来中国与中东各国的经济联系将更加紧密,中国在中东具有更重的分量和更大的影响力。尤为难得的是,作为沙特与伊朗共同的最大贸易伙伴,中国能够巧妙地维持和加强与彼此不和的国家——如伊朗、沙特、以色列的关系,这甚至是在中东势力深厚的欧美国家难以做到的。

  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将同中国对叙利亚乃至中东问题的介入形成共振。尤其是当前欧洲大陆相继被乌克兰危机、难民危机、叙利亚危机困扰,为中国通过“一带一路”紧密联系各国利益,由畅想到实践提供了机会。中东地区是丝绸之路经济带的腹地和节点,中国此前“一带一路”的重点在南亚和欧洲,如今中俄在叙利亚实现战略配合,为中东地区恢复秩序提供了可能,也让中国获得了补上中东这一丝绸之路关键一环的契机。叙利亚、伊拉克和亚丁湾、红海分别是陆上与海上丝绸之路的关键节点,中国强大的基础设施建设能力将在中东战后重建中发挥重要作用,从而真正在这块欧美势力错综复杂的土地上拥有一席之地。

  “一带一路”战略还可能发挥更大作用,那就是为各国就叙利亚危机“坐下来谈谈”提供了可能。自中国于2013年提出“一带一路”构想以来,俄罗斯一直积极响应。在今年的乌法双峰会上,达成了一带一路与欧亚经济同盟对接的协议。除中俄对接之外,中欧经济带的对接也很有可能随着德法领导人近期的访华而成为现实,迫使欧洲在其难民与乌克兰政策上作出反思和调整,从而为俄罗斯在叙利亚问题上争取到相对宽松的环境。俄罗斯采取军事行动的最终目的,还是希望美欧等利益相关方能在谈判桌上达成自己所预期的协议。在“一带一路”的利益统筹下,中国不仅保证了自身在中东的利益,也为与俄罗斯一道应对叙利亚危机,打击共同的敌人,争取到了联合欧亚大陆,获得更多支持的可能。从而成为解决叙利亚危机的关键一极。

  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在中东问题上正逐渐在由“不干涉,少作为”到“有作为”转变。随着辽宁号的建成使用,中国的军事投射能力可望大大提升。俄罗斯媒体一再刊登出中国辽宁号将参与打击IS的“假新闻”,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中国已经不容小觑的远程军事参与实力。此外,有报道称伊拉克从中国购买的彩虹4无人机等装备已交付使用,直接投入到反恐一线中去。可见,中国的身影虽没有同俄罗斯一道出现在叙利亚战场上,但中国从少作为到有作为甚至大有作为的转变,依旧鲜明地体现了中国的立场,起到了威慑作用。在接下来的一段时期内,中俄很有可能继续保持这样的分工合作,直至美欧以及中东各国真正拿出坐下来谈判的诚意和方案。到那时,中国的影响力将会更加凸显。(来源:《经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