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士信贷董事总经理兼亚洲区首席经济师陶冬撰文指出,商品市场目前在回归基本面上还有相当的路要走,还有相当的产能要摧毁。更值得注意的是,随着中国经济趋向消费拉动,中国对大宗商品的需求在未来势必出现结构性的不可逆转的大幅下滑,而此仍未被商品世界正确地认识清楚。这篇文章具有一定参考意义。
全球风险资产市场的关注点,由央行政策回归到增长与需求,舞台由国债市场转向商品市场,恐慌指数一周跳升11%,重上20关口。中国信贷数据带动了新一轮大宗商品的抛售,联储加息在即增强了美元升值的预期,铜价跌至2009年10月以来的新低,铁矿石等其他商品价格亦遭重创。石油库存创下新高,沙特、俄罗斯在生产上互不相让,石油价格跌破每桶44美元。商品市场的惨况,触发了股市的调整,美股走出今年九月以来第一次全周下挫,市场气氛变得慎重,资金流向债市避险。美国国债利率面临联储加息但逆势走强,德法意债市因ECB可能加码QE而较美债表现更好。美元在上周前半节表现良好,不过后部状态略显疲弱。黄金价格继续走软,创2010年来新低。
大宗商品价格近期暴跌,在笔者看来是意料之中的事情。相对于股市,商品市场对中国经济前景的判断始终偏乐观。尽管交易员们也意识到中国需求面临逆境,但是对政府刺激政策预期较高,甚至认为数据越差,政策刺激便会越强烈,这使得大宗商品市场的调整始终不完全,落后于A股、H股市场。这种预期上的落差,不仅存在于商品市场,也存在于矿商身上,所以在削减投资产能
上做得不坚决,债务负担维持在很高的水平。接下来两年是大宗商品新增产能的集中释放期,而中国需求每况愈下,政府推出的基建项目似乎也没有带来预期的乘数效应。笔者认为,商品市场目前在回归基本面上还有相当的路要走,还有相当的产能要摧毁。更值得注意的是,随着中国经济趋向消费拉动,中国对大宗商品的需求在未来势必出现结构性的不可逆转的大幅下滑,而此仍未被商品世界正确地认识清楚。
欧洲央行行长德拉吉上周称,通货膨胀正常化所需要的时间,可能比预期更长。这明显是在为欧洲近期内加码QE政策制造舆论。的确,欧洲基本上见不到物价上涨的压力,第三季度增长又弱过预期,就业市场复苏乏力,结构性改革裹步不前。如此背景下,欧洲央行决策层进一步加强货币刺激措施已经取得共识,相信在12月3日会议上会有政策举动。市场基本上已经消化了QE延长到2017年6月、存款利率再降10点。如果ECB扩大债券购买范围(也许是需要的)或延长期超过九个月,则会对市场构成正面冲击。巴黎恐怖袭击未必会改变ECB的政策节奏,不过如果市场(尤其是汇率)过分动荡,则不排除有新的政策宣示。欧洲在此轮宽松政策上起着领跑的作用,对日本银行和中国人民银行的决策可能产生心理作用,对美国联储与英格兰银行的加息过程亦可能制造出变数,对资金流向、汇率波动均构成影响,值得特别关注。
本周市场焦点:巴黎恐怖袭击后的市场反应以及联储十月会议的纪要。在数据方面,美国CPI通货膨胀料无大的意外,工业生产增长和新屋开工均呈下降状。在欧元区,欧洲央行会继续为12月QE作市场预期管理;消费者信心下挫。德国ZEW估计走弱,英国CPI维持负值。在亚太区,日本第三季度GDP增长环比年率预测为-0.5%,其中消费趋稳,投资、出口积弱。日本银行例会应该不会有新政策出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