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角兽公司为何遇到瓶颈?
来源:IT时代周刊 作者:丁乙乙 发布时间:2015-11-27 09:30:04

独角兽公司为何遇到瓶颈?

“独角兽”是个炙手可热的时髦词儿。每隔一段时间,就会有相关的报道传出,某某公司融资1亿美金或2亿美金,迈入了独角兽公司阵营。独角兽概念来源于美国硅谷,就是估值达到10亿美金的互联网创业公司。

从2011年开始,中国国内陆续诞生了一批优秀的移动互联网公司,经过三四年的高速发展之后,用户规模普遍过亿,这些移动互联网公司多数还没有上市,但都至少经过了三轮以上融资,而能够走到C轮或D轮的互联网创业公司已经在大浪淘沙当中幸存了下来,基本上都是比较优秀的公司,而这是估值达到10亿美金以上就比较正常。比如今日头条、美丽说、蘑菇街等。

还有的一些移动互联网企业甚至早就超越了独角兽的概念,估值达到数十亿美金甚至上百亿美金。比如新美大、滴滴快的等。可以说,经过四五年的耕耘,移动互联网创业者们已经到了收获的季节。目前也的确有很多移动互联网公司在等待机会上市,还有的移动互联网企业已经在谋划或排队登陆新三板。

然而在创业变重的年代,迈入10亿美金俱乐部也并不代表企业绝对安全,危机仍然时时潜在。

这不,近日又有一家硅谷独角兽公司遭遇了发展困境。美国短信应用Tango最近被迫裁员9%,关闭了电商业务TangoShop。这家创业公司去年上半年完成了2.8亿美元D轮融资,其中阿里巴巴投资2.15亿美元;Tango也因此加入了估值10亿美元的独角兽俱乐部。

值得关注的是,今年以来,Dropbox、Evernote、Flipboard等诸多估值10亿美元的硅谷创业公司都相继遭遇了业务困境,Tango只是最新的一家而已。独角兽的生存危机也因此成为近来的一个热门话题。

如果换个角度思考,几乎每家现在的互联网巨头都曾经是独角兽——谷歌、Facebook、亚马逊、Uber,不胜枚举。他们都经历了从小型创业公司急剧增长为中型独角兽公司,再升华到互联网巨头的历程。但一家创业公司成为独角兽之后,是继续升级成为巨头公司,还是守住自己的原有市场,或是在激烈竞争下逐渐衰落,则取决于行业背景、产品战略、营收模式、公司治理等诸多因素。

回顾来看,这几家目前遭遇困境的公司与谷歌、Facebook、亚马逊、Uber的最大不同是什么?至少在目前看来,他们很难像后者那样实现质的飞跃。

原因在于,这几家都是在大象群中跳舞的独角兽,而不是带来行业颠覆进而雄踞一方的雄狮。等到他们成功探索开发细分市场,带动用户需求之后,谷歌、微软、苹果等巨头或是耐心等待或是反应过来,以更雄厚的实力投入战场争夺用户,从而给独角兽带来显著冲击。

另一方面,独角兽公司也面临着自己内部的问题。独角兽公司初期以“免费加升级”的Freemium模式获得上亿用户,在估值达到10亿美元的中型体量之后,用户增长逐渐放缓,开始需要严肃考虑营收问题。但他们的商业化能力却在这个阶段拖了后腿,巨头免费产品入场更是加重了他们的创收困难。Evernote在这方面的问题尤其明显。内外双重冲击使得独角兽公司很难获得能够支撑自己估值的营收,尤其是在用户增长放缓的情况下。

屋漏偏逢连夜雨,资本市场环境变化也让独角兽们感受到了寒意。今年以来无论是中国还是硅谷,面向成长型公司的风险投资都趋于回归理性,过去几年估值疯狂增长的独角兽们或多或少都遇到了融资困难或者估值回调的问题。

一家创业公司达到独角兽级别之后,是继续增长突破还是遭遇增长困境,很大程度取决于他们所在的市场空间,是否活在科技巨头的夹缝之中。只有不断创新,带来颠覆性产品,或者拓展出全新的市场,这些独角兽才有可能突破当前的困境,在巨头的夹缝中重现活力。

当然,选择不继续做大也是一个办法。只要与巨头产品存在显著差距,独角兽们依然可以保持足够的市场和用户,在巨头丛中做一家小而美的精品公司。



新闻热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