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士信贷董事总经理兼亚洲区首席经济师陶冬撰文指出,由于存在央行有成本、借钱出去有风险,资金成了负担,于是欧洲出现了第一家银行向储蓄者收取费用,个人储蓄也开始负利率了。如果全球经济久无起色,央行不断放水,个人储蓄负利率的时代可能就会来临。这篇文章具有一定参考意义。
欧洲央行正在试探银行和储蓄者的容忍极限。自从出现了银行,人们就假设最低的利率水平为零,因为没有理由储蓄者存钱还要贴钱给银行的。但是欧洲央行所作所为颠覆了传统的思维,不仅银行将资金放在央行账户需要支付利息,而且负利率越来越深。
欧洲货币当局意在一石两鸟,既迫使银行将多余的资金放贷出去,支持实体经济,制止经济滑向通缩,又让热钱在欧元区无利息可图,引导资金外流,迫降欧元汇率。这是12月3日欧洲央行决定背后的逻辑。在此之前,丹麦、瑞典、瑞士央行先后推出负利率政策,防范热钱涌入所带来的汇率升值、竞争力下降。负利率,可谓央行历史上的奇葩,超越了一般人的想象力。
不过负利率似乎并没有起到太大的作用,并没有将银行间的过剩资金引导到实体经济的借贷上,只是令流动性泛滥,资产价格上扬;令欧洲几个国家开打汇率战,竞争性地拉大负利率,堵截热钱进入。负利率的恶果已经开始浮现。银行存在央行的资金可以负利率,但是银行很难将储蓄者的资金也变成负利率,零利率似乎是底线,于是银行的利差缩窄,利润率下降。这对盈利能力本来就不佳的金融业极其不利。
银行有选择权,不将资金存放在央行,那么手中一定有巨量的现钞。现钞在储存、运输、点数上均需要成本,这个应该是银行愿意接受一定范围内负利率的最终底线。
由于存在央行有成本、借钱出去有风险,资金成了负担,于是欧洲出现了第一家银行向储蓄者收取费用,个人储蓄也开始负利率了。笔者认为,如果全球经济久无起色,央行不断放水,个人储蓄负利率的时代可能就会来临。
欧洲消费者想出了一些对抗负利率的招数,如多交税给政府一年后要求退税返还、多冲储值卡、改储黄金等,不过根本性问题是:如果要贴钱给银行才能储蓄,我们会不会将钱放到床垫下或鞋肚里?毕竟床、鞋不会收费。当然,藏钱在家中面临着偷盗、火烛等风险。而且如果钱稍微多一点,储蓄者就要睡高脚床,穿高跟鞋了。似乎也不是出路。
欧洲是一个极端例子,亚洲基本上还没有到负利率的地步,不过储蓄者存钱在银行几乎“无利可图”却处处可见。各国央行的QE政策实质上是劫贫济富的,央行买尽零风险资产,导致储蓄收益暴跌是一个全球迹象,令没有在资本市场投资的中低收入阶层资产贬值,跑输通胀。
出路在何方?存银行不如买银行。经历了一轮去杠杆和增加资本金之后,银行的抗金融风险能力已经提高,它们的盈利能力未必最高,稳定性却有明显的改善,还有央行的呵护。笔者认为部分银行债券甚至银行股票的风险回报比好过银行储蓄,不过投资者入市前务必做足功课。投资有风险。(文章来源:《今周刊》)